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盐穴造腔回声法界面检测波形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11:41
【摘要】:盐穴型储气库发展前景广阔,在盐穴造腔过程中,能否控制好阻溶剂和卤水分界面的位置,对于腔体稳定性的好坏至关重要。利用回声法进行界面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和对井筒无干扰等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波形特征识别难度大的问题,有关回声法界面检测波形特征的研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利用Gambit软件建立了回声法检测盐穴造腔界面的数值模拟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分别进行了不同压差、不同介质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实验,而后通过波形模拟实验平台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最终结果表明,利用回声法可以准确识别盐穴造腔过程中氮气-卤水界面的位置,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波形特征各具特点,波形特征主要由声波传播介质的特性阻抗和井筒变径位置处的截面积比决定。在归纳总结波形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回声法在国内某井进行了盐穴造腔界面检测的现场应用,使用效果良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972.2
【图文】:

示意图,方式,示意图,盐层


(a)单井单腔 (b)单井双腔 (c)双井单腔图 1.1 造腔方式示意图Fig. 1.1 The sketch map of cavity1.2.2 造腔循环方式盐穴造腔是盐穴型储气库建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造腔循环方式一般分为两种:正循环和反循环,如图 1.2 所示。水溶造腔过程中,需要在生产套管中下入两根同心管柱,外层尺寸较大的为中间管,内层尺寸较小的为中心管[25]。图(a)为正循环水溶造腔过程,淡水由中心管泵入到地下盐层处,待卤水接近饱和状态后,通过中心管和中间管的环空返排到地面。溶腔过程自下至上进行,即淡水先溶解盐层底部的盐矿,而后卤水由盐层顶部排出,最终可以形成,底部直径大、顶部直径小的梨形腔体形态[25]。正循环造腔方式的特点是:控制腔体形态比较容易,腔体稳定性较高,但是溶腔速度慢,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图(b)为反循环水溶造腔过程,淡水由中心管和中间管的环空泵入到地下盐层处,待卤水接近饱和状态后,通过中心管返排到地面。溶腔过程自上至下进行,即淡水先溶解盐层顶部的盐矿,而后卤水由盐层底部排出,最终可以形成,底部

示意图,循环方式,示意图,腔体


(a)正循环 (b)反循环图 1.2 造腔循环方式示意图Fig. 1.2 The sketch map of water soluble cavity1.2.3 界面检测盐穴储气库水溶建腔过程中,为了使腔体形态按照既定目标发展,需要利用某种介质将腔体上部与下部的淡水或者淡卤水阻隔开,使腔体上部充满该介质,而此介质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层。因此,可以有效保护腔体顶部及上部裸眼段暂时不被溶解,阻溶剂一般选用柴油、氮气或天然气。同时,为了防止腔体上溶过快,丢失有效体积,必须严格控制气-水(油-水)界面的位置[25-28],保证腔体形态按照既定目标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盐层发展腔体体积,另一方面使得腔体向最佳形状发展,从而保证腔体稳定性。德国和美国早在 19 世纪 90 年代便开展了阻溶剂方面的研究,德国的Neuehuntorf NK III 盐穴型储气库成功使用氮气作为阻溶剂[29,30]。使用氮气作为阻溶剂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等优势,国内在这方面的相关设计和试验也正在进行[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琳;张松;杨益民;罗志昌;;基于重搏波谷点的脉搏波波形特征量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03期

2 连杰明;护壁对小应变波形特征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5期

3 单波;李党民;;呈现非典型波形特征溶洞的地质雷达剖面分析[J];工程勘察;2015年07期

4 邱永平,蔡事祥,李慧峰;宁波皎口地震的记录波形特征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年02期

5 余洋;郝治国;刘永光;董胜元;;基于波形特征识别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比较研究[J];电网与水力发电进展;2007年04期

6 张蕙;;浅析太原盆地地震波形特征[J];山西地震;2012年02期

7 周全,邱文辉;利用动测技术判断深层水泥搅拌桩[J];岩土工程界;2002年10期

8 卓元志;李康;赵斌;韩斌;赵雪沉璎;;变压器三相涌流波形特征分析及判别方法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年06期

9 王大伟;刘震;陈小宏;吴时国;;薄油层时移地震差异波形特征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1期

10 王一丁,李兴国;用Chirp-z变换获得雷达目标回波波形特征[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忠良;臧绍先;;转换界面结构对远震PS波波形特征的影响[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张永久;龙锋;苏金蓉;;2010年1月3 1日遂宁5.0级地震波形特征及地震成因浅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钱勇;张阳;张义军;吕伟涛;郑栋;徐良韬;;人工触发闪电初始阶段电流波形特征参数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0 第十三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C];2015年

4 陈昌;颜旭;陈绍东;殷启元;;分布式基站人工触发闪电实现及雷电流波形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第十二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物理防雷新技术[C];2014年

5 朱建军;;断层错动型微震波形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6 刘恒毅;董万胜;吴亭;郑栋;张义军;;Compact Intracloud Discharges的宽带干涉仪观测[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C];2013年

7 刘希强;山长仑;李红;季爱东;;数字化地震波波形特征研究及其应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8 施为兵;范敏智;;地质雷达探测地下非金属管线的波形特征分析[A];第二十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江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8年

9 王秋良;申学林;王墩;李井冈;;三峡水库千将坪滑坡地震记录的波形特征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祝宝友;吕凡超;马明;魏凌翔;马冬;;东北地区雷暴中NBE活动特征的初步观测结果[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明玺;基于波形特征提取与支持向量机分类的颅内压增高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博;盐穴造腔回声法界面检测波形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赵静;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波形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佳;基于波形特征的信号分类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陈隆;袖珍闪电远场波形的模拟以及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5 毕明霞;地震波形特征抽取算法研究与实现[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介广闻;数字荧光示波器波形分析和波形特征搜索模块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7 谭浩;基于波形特征的电力系统动态数据压缩传输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8 翁文迪;TD-LTE系统间干扰检测与分类的研究及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9 卢世军;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波形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金明;110kV变压器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4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14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0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