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生排烃史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13
【图文】:
北缘大陆构造背景之下,总体上可以判断该地区的地台类型主要是以稳定建造为主。渝东北地区地势呈东西向分布,大量的弧形冲断层和弧形褶曲组成了渝东北地区的地层结构。该区共经历了伸展、沉降和挤压3个阶段构造运动的叠加影响。从印支运动以来,渝东北地区一直处在强烈的地质构造环境下,导致了该地区如今处于复杂的抵制北京以及构造应力的之下[20]。在研究区的东南方向,隔槽式褶皱构造大量发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西北方向则呈现出另外的情形,这里的构造样式主要是隔挡式褶皱。冲断群在区域内伴随着弧形背斜大量出现,大量的向斜及其完整性阻碍了该区断层的发育。渝东北地区烃源岩具有分布广泛、厚大、有机质丰度高的特点(主要沉积寒武系到志留系深水暗色页岩和碳酸盐岩)。
经过漫长的地质发展以及期间经历的地质构造运动,特别是在燕山期之后,地沉降表现得尤为强烈,与之不同的是,该区东南大部均属于隆起地区,该区由于中生代的燕山期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挤压,发育出了大量的背斜和断裂,且多为 NE-SW 走向(图 2-2)。该运动对比早期的地质构造基本一致。全区隆起成陆得益于之后的地质构造趋于稳定的结果。重庆地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可以分为 3 个阶段: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准地台褶皱基底形成,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化,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21]。渝东南受到多期造山运动的影响,经历了晋宁、澄江、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构造运动,形成了呈 NNE 至 NE 走向的隔槽式→过渡式→隔挡式褶皱类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蒙启安;冯子辉;张帆;邹艳荣;方伟;;方正断陷原油来源与生排烃模式[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年06期
2 王东良,张君峰,刘宝泉,国建英;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岩生排烃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3 林小云,田世澄,于永生,崔刚;孙虎地区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及结果分析[J];地质地球化学;2003年04期
4 潘银华;黎茂稳;孙永革;李志明;李璐峗;廖玉宏;;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云质页岩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8年04期
5 郑伦举;马中良;;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技术[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3期
6 万从礼,金强;东营凹陷纯西辉长岩对烃源岩异常生排烃作用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顾惠荣,李纯洁,叶加仁;东海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生排烃史模拟[J];海洋石油;2001年03期
8 卢双舫;徐立恒;申家年;张斌;;富台油田成藏期与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3期
9 秦建中;刘宝泉;郑伦举;张渠;;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排烃能力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3期
10 陈洁;鹿坤;冯英;苑克红;王德波;崔红;张文洁;;东濮凹陷不同环境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秦建中;刘宝泉;;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崔景伟;朱如凯;吴松涛;白斌;;黄铁矿在页岩有机质富集、生排烃与页岩油聚集中的作用[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秦建中;;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机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李林强;段锦良;;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确定邢庄地区原油充注时间[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王克;查明;;考虑烃源岩非均质性的生排烃定量模拟方法[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余晓露;鲍芳;马中良;郑伦举;;烃源岩有限空间温压共控干酪根演化特征——来自红外光谱的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4)[C];2015年
7 马中良;郑伦举;鲍芳;赵中熙;;不同边界条件对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的影响及启示[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江其勤 马中良;石勘院启动烃源岩生排烃机理研究[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江其勤;海相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研究取得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江其勤 郑伦举 马中良;让模拟实验更接近实际[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杨建超;秦建中名列我国学科高被引作者[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廖玉宏;陆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2 邓已寻;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成烃机理及其对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RAKOTONDRAVOAVY Jules;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子健;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生排烃史[D];长江大学;2019年
2 吴警;中国中部盆地Ⅱ型有机质生排烃实验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陶树;南方重点片区下组合海相烃源岩演化特征及生排烃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钱真;三维盆地油气生排烃模型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帆;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6 马新海;孔雀河地区烃源岩油气潜力及其成藏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田静;煤及海相页岩的生排烃动力学实验及初步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8 周仁志;阿南凹陷烃源灶及灶藏关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9 黄雷;东南隆起区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10 石涵;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烃源岩评价[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728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2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