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俄罗斯库兹涅茨克盆地原位区与采动区煤层气开发模式及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6 19:45
【摘要】:库兹涅茨克盆地是俄罗斯最大的含煤盆地,近年来,Naryksko-Ostashinksaya煤层气区块已经对此煤层群开展煤层气地面开采工作,在原位区钻进多口地面试验井,在采动区也尝试利用地面井抽采煤层瓦斯。但如何合理设计原位区和采动区开发模式,实现原位区和采动区最优化衔接,并理论分析其开采模式的可行性迫切需要研究。因此,论文结合库兹涅茨克盆地中部Naryksko-Ostashinksaya煤层气区块现有煤层气井的实际生产情况,运用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吸附理论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实验测试方法为主要技术手段,分析渗透性、吸附性、含气性,根据试井数据,界定储层压力等储层地质特征,准确界定储层特征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原位区与采动区不同开采模式的地质模型,优选原位区与采动区原煤层气地面开采模式;总结不同开采模式下煤层气运移产出机理,理论分析其开采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原位区和采动区煤层气地面井衔接抽采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目标煤层共8层,分别为73-72号、78-77号、79号、80号、80a号、81号、82号、86-84号煤层;目标煤层厚度研究区中部较大,往东部、西部、南部厚度逐渐降低,研究区北部煤层出露;目标煤层埋深受Kyrgay-Ostashinskaya向斜控制,埋深自向斜轴部向两翼方向逐渐降低。2、目标煤层宏观煤岩类型均为半亮煤,煤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壳质组含量最低。目标煤层为特低水分煤;73-72号、78-77号煤层为特低-低灰煤,80a煤层为中灰煤,79号、80号、81号、82号、86-84号为特低-低-中灰煤;79号煤层为中高挥发分煤,73-72号、78-77号、80号、81号、82号煤层为中高-高挥发分煤,80a号、86-84号煤层为高挥发分煤。目标煤层变质程度较低,属于高挥发分烟煤。目标煤层视相对密度约1.40 g/cm~3。系统分析目标煤层含气量测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校正测试数据,自73-72号煤层到86-84号煤层含气量变化范围依次为:9.97~21.29、6.72~21.38、10.91~18.24、7.55~16.19、8.78~14.58、9.00~19.05、9.47~19.10、8.75~18.79 m~3/t。78-77号、80号、82、86-84号煤层V_L值分别为26.12、26.90、32.00、30.81 cm~3/g,PL值分别为1.17、1.28、1.24、1.39 MPa。通过排采过程中煤层气井初开井时动液面高度得知储层压力梯度近似等于正常压力梯度9.8 KPa/m,目标煤层自下而上初始储层压力变化范围依次为:2.65~10.67、2.00~10.00、4.19~7.48、1.68~7.47、5.16、3.89~7.16、1.50~9.04、3.39~8.66 MPa。目标煤层为欠饱和煤层,78-77号、80号、82号、86-84号煤层含气饱和度均值分别为62.97、73.33、65.12和66.96%。78-77号煤层、80号煤层、81号煤层、82号煤层、86-84号煤层BET比表面积分别为0.85、0.61、0.57、0.89、1.00m~2/g;BJH体积分别为0.0050、0.0038、0.0028、0.0043和0.0039cm~3/g;D-R比表面积分别为111.26、145.73、140.78、123.39、112.63 m~2/g;D-A体积分别为0.0488、0.0465、0.0551、0.0556和0.0521 cm~3/g。内生裂隙极其发育,部分被矿物充填,内生裂隙互相连通,密度不均,受煤岩类型控制。73-72号、78-77号、79号、80号、81号、82号、86-84号煤层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5.87、15.1、12.5、4.8、6.7、12.5、10.8 mD。3、结合煤层厚度、埋深、储层压力、含气性、渗透性等储层参数,编制原位区多煤层垂直井压裂完井、多煤层裸眼完井、多煤层顺层裸眼填砂扩孔完井模拟程序。对原位区4口勘探直井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多煤层垂直压裂的完井方式日产气量和采收率普遍高于裸眼扩孔完井,多煤层顺层裸眼填砂扩孔完井的产气效果好。另外对原位区直井压裂井针对不同井距、不同压裂裂缝半长、不同渗透率、不同井网编制模拟程序。模拟结果表明井距250×250 m的日产气量和采收率最高,是该区的最优井距;50m裂缝半长对应较高的产气峰值和较长的稳产时间,具有较高的累计产气量;其它储层条件一致时,渗透率越大,日产气量和采收率越高;通过对矩形、梯形、五点式、梅花形井网模拟结果表明,梅花形井网的空间分布格局能保证压降漏斗覆盖整个抽采区域,不存在抽排“盲区”,日产气量和采收率最高,排采效果最佳,是本区最佳布井方案。4、结合煤层厚度、埋深、构造条件、含气性、渗透性等储层参数,确定了采动区模拟区域,目标煤层为86号厚煤层,通过绝对无阻流量确定目标埋深为600米~800米。编制了采动区水平井、水平井井组、夹角60°的“V”型井模拟程序,模拟结果表明,这三种完井方式在该研究区均适合。通过设置不同渗透率模拟表明,其它储层条件一致时,渗透率越大,越能最快降低采动区的瓦斯浓度,根据研究区储层条件,可将82号煤层优先当作开采的保护层,利用采动卸压作用采来达到增加渗透率的效果。5、系统总结了研究区的煤层气开采模式,原位区采用直井,完井类型为多煤层压裂完井、多煤层裸眼扩孔完井,井网布置形式采用梅花型井网;采动区采用V型井和水平井;总结原位区和采动区煤层气储集、运移和产出机理;通过井间干扰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井网煤层气井产能的差异原因;建立了多煤层多裂缝裸眼填砂扩孔垂向渗透率变化模式图,系统分析了其裂缝垂向变化机理,分析了多煤层排采需要注意的地层参数;用FLAC~(3D)模拟了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两个不同方向开挖卸压时被保护层的垂向位移、应变,水平方向位移、应变,及其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的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被保护层的垂向位移、应变比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效果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37
【图文】:

盆地,褶皱,向斜轴,煤层气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1 研究区构造特征库兹涅茨克盆地位于西伯利亚盆地南部,新西伯利亚东部 300 km 处,6000 km2[113]。古生代区域造山运动形成中亚地区的基底[114,115],古生代地边缘延伸至内部,盆地四周主要为褶皱、逆冲断裂带、剪切变形带。克盆地北部沿顺时针方向分别为汤姆克雷万山、库兹涅茨克山、戈尔诺萨莱尔山脉(图 2. 1,据刘超[116]改),萨莱尔山体逆冲作用形成近水平造成盆地西部边缘强烈变形[117-119],可观测到烧变岩露头,构造由一系度较大的压性线性褶皱、逆断层-逆掩断层组成;盆地中部以开放性褶皱为

位置图,倾角,北翼,展布特征


轴近东西向延伸,展布特征相似。Kyrgay-Ostashinskaya 向斜北翼较缓,倾角~25°,南翼倾角为 40~50°;Narykskaya 背斜北翼较缓,倾角为 18~30°,较陡,倾角为 30~75°。

构造特征


研究区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武斌;;基于煤层群开采条件下的地面沉陷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21期

2 В.И.切尔那耶夫;范学理;;急倾斜煤层群开采时地表出现台阶的基本规律[J];矿山测量;1989年02期

3 N.Ch.萨克辛那;青方;;印度“三下”采煤[J];矿山测量;1989年02期

4 牛宝玉;;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设计研究[J];煤;2011年08期

5 张仲春;余耀锋;杨洪滨;;上行开采近距离煤层群的探讨与应用[J];煤;2007年09期

6 王中奎;;浅埋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12期

7 马立强;汪理全;张东升;刘玉德;刘江;张太平;欧阳广斌;;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与工程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徐腾飞;;近距离突出煤层群回采工作面区域验证方法探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6年02期

9 王飞;;火成岩侵入近距离突出煤层群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4年06期

10 王宁;;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关键技术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耀峰;张仲春;杨洪滨;;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的研究与应用[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2 袁春宏;;渝阳煤矿大钻机直接揭过近水平突出煤层群的应用体会[A];川、渝、滇、黔、桂煤炭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重庆部分)论文集[C];2015年

3 翟成;卫修君;林柏泉;;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部分)[C];2009年

4 欧阳建江;;急倾斜高突矿井煤层群开采保护层的选择[A];第13次全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学术大会论文专集[C];2014年

5 黄祥宽;;急倾斜薄煤层群矿井瓦斯地质的特殊性研究[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6 雷恩定;;近距离煤层群软岩巷道掘进施工工艺[A];西南五省市、区(重庆片区)煤炭学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7 黄炳;李荣欣;周松元;郭少军;;近距离煤层群瓦斯动态拖管抽采技术[A];煤炭安全/绿色开采灾害防治新技术——2016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赵立柱;;近距离大倾角含水煤层群软围岩支护技术[A];第13次全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学术大会论文专集[C];2014年

9 王凌鹤;;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突出煤层群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纪念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活动“2012年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凌鹤;;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突出煤层群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鲁松;两淮矿区煤层群开采条件下 煤层气抽采示范工程通过验收[N];淮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思东;俄罗斯库兹涅茨克盆地原位区与采动区煤层气开发模式及理论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2 翟成;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3 李绍泉;近距离煤层群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及预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李庆军;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煤层自燃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瑞娅;多煤层开采条件下边采边复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

6 胡永忠;山体赋存煤层群混合开采覆岩破断规律及顶板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齐消寒;近距离低渗煤层群多重采动影响下煤岩破断与瓦斯流动规律及抽采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季文博;近距离煤层群采动煤岩渗透特性演化规律与实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李晓飞;煤层双重孔隙模型及采空区瓦斯运移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

10 康钦容;缓斜煤层群采动影响下底板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森林;近距离煤层群下煤层综放开采上行开采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2 秦修培;许疃矿主采煤层残余瓦斯重分布的地质控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3 陈彦军;复杂围岩条件极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相关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贾松磊;白皎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煤层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浩;东荣矿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煤层自燃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6 崔啸;煤层钻孔膨胀致裂及增透特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7年

7 刘建都;极近距离煤层群合理区段煤柱尺寸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8 郭海相;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漏风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9 蒋勇;煤层采掘过程瓦斯流动耦合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7年

10 张兵;深井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对下伏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44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44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1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