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博兴洼陷南坡沙四上滩坝砂体低渗储层特征及甜点分布

发布时间:2020-07-09 22:26
【摘要】:博兴洼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作为岩性油藏的一种重要类型,已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录井及相关分析测试等资料,以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储层的沉积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总结了储层的储集特征及其差异性,明确了滩坝砂岩低渗透储层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对储层展开综合分类评价,并预测了优质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博兴洼陷南坡沙四上滩坝砂体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浅灰色、灰绿色泥岩,岩石成分成熟度中等。颗粒圆度较好,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沉积构造主要反映了波浪和沿岸流的改造作用、生物扰动作用等,主要发育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浪成交错层理、浪成波痕以及生物钻孔等沉积构造。依据其岩性、粒度、沉积构造等沉积特征,分析归纳出11种岩相类型和8种在一次沉积事件形成的岩相组合类型。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中等-较强压实、多期胶结、多期溶解、灰泥重结晶和复杂交代的成岩作用特征。成岩作用先后顺序为:压实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方解石、白云石)→长石溶解/石英加大/自生高岭石→早期油气充注→晚期碳酸盐胶结(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碳酸盐胶结物溶解/黄铁矿胶结。在同一成岩环境背景下,由于滩坝砂体储层沉积组构的差异性,导致后期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差异性大。在岩心和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共厘定了8种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建立了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测井识别方法。遵循“岩相类型-成岩相类型”的研究思路,建立了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约束下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预测图版。以不同深度的沉积成岩综合相为研究对象,以综合相物性模板为约束,在通过测井识别完成对单井沉积成岩综合相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沉积成岩综合相及其物性分布特征。博兴洼陷南坡沙四上滩坝储层坝主体微相储层物性最好,孔隙度主要在10-25%,平均值在14.5%,渗透率主要在0.1-100mD,平均在2.35mD,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长石溶孔为主,原生孔隙占主导,毛管压力曲线最为向坐标轴的左下方靠拢,粗歪度,曲线平台宽缓,分选好,孔隙喉道均匀。喉道类型以收缩性喉道、片状喉道为主;滩脊微相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孔隙度主要在5-20%,平均值在8.6%,渗透率主要在0.01-10mD,平均为0.65mD,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隙、长石溶孔为主,喉道类型属微细喉-细喉型。此类曲线处于坐标系中部位置,略粗歪度,退汞效率较大,反映岩心中孔隙与喉道的尺寸大小较均匀,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收缩型喉道为主;滩席物性相对较差,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5-12.8%,平均值为5.6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1-4mD,平均值为0.08mD;坝侧缘储层物性最差,孔隙度主要是小于5%,渗透率主要在0.01-0.1mD,两者储集空间可见填隙物内微孔、少量残余粒间孔隙、微量溶孔为主,喉道类型属与微细喉型。此类曲线处于坐标系右上方位置,细歪度,微观均质系数均较小,表征ⅢA类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较强。喉道类型以管束状喉道为主。在不同深度油干层物性界限厘定的基础上,以孔隙度差值作为储层有效性评价的依据,通过对滩坝砂岩低渗透有效储层控制因素的分析,明确了滩坝砂岩优质储层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成岩相、岩性和地层压力。以孔隙度差值和经济产能约束下的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对博兴洼陷南坡沙四上滩坝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以综合得分大小为依据将研究区的储层分为4类储层,并预测了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浅层储层类型主要以Ⅰ型和Ⅱ型展布为主,多发育于厚层砂体的中部,Ⅲ型和Ⅳ型储层主要发育于薄层砂和厚层砂体靠近泥岩部位。整体上,浅层储层连通性较好。随着埋深增加,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展布范围减小,Ⅲ类和Ⅳ类储层展布范围增加,厚层砂体中部储层类型较好,向砂体尖灭方向,储层类型变差,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滩坝砂体,沉积模式,优质储层,渗透率


图 1-1 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模式(据操应长等,2009) 优质储层的含义及特征在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等隐蔽油气藏中的储层通常表现出储集物性较差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值和渗透率值。低渗储层是指渗透率范围在(0.1~50)×储集体[20]。大量学者研究发现,在中深部高温、高压和低孔隙度低渗透率背储集性相对较好的优质储层,这些相对优质储层对处于开发中后期储层的增储着重要的作用。低渗储层中发育的优质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是一个相对定的范围,往往根据不同研究区内储层的含油气性、油气产出状况及产量等方异性而有所不同[21-28]。王允诚(1999)定义了孔隙度大于 8%,渗透率达到(-3μm2的储层方为优质储层;蒋裕强等(2007)通过对川中区域内须家河组砂究,发现当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大于 8%,渗透率大于 0.5mD 就可以成为相对的。冯艳红等(2012)研究发现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古近系中深部优质储层具有孔 20%、渗透率为(100~1000)×10-3μm2的特点。

技术路线图,沉积成岩,低渗储层,优质储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分析滩坝砂低渗储层中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并对各个控制因素进行权重系数分析,对低渗储层有效性进行综合分类评价。最终明确滩坝砂体中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1.3.3 技术路线综合利用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物性测试等资料,总结了研究区滩坝砂体低渗储层的沉积特征、成岩特征及储集性能等,依据其颗粒粒度、颗粒成分和沉积构造等特征划分不同的岩相类型,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作用强度划分不同的成岩相类型,分析不同的岩相、成岩相对形成优质储层的作用及其影响,并划分不同的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沉积成岩综合相进行测井识别,分析沉积成岩相展布特征。在沉积成岩相物性图版的约束下,分析储层物性空间展布特征。采用多参数控制、多图叠合对甜点的分布进行有效的预测。

平面分布,博兴洼陷,二级构造


第二章 地质概况第二章 地质概况 区域构造特征博兴洼陷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内,是东营凹陷里的一个次一级构造。它位于构造带的东面,纯化草桥断裂构造带的西面,北邻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南端向毗邻鲁西隆起,面积达 1320km2。发育在中部的樊家金家鼻状构造带将博兴东、西两个沉积中心,控制着研究工区内的沉积作用。整个洼陷东西向呈地堑南北向成箕状,平面分布呈三角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晓飞;侯加根;程远忠;安振月;姚瑞香;李燕;;厚层湖泊滩坝砂体成因机制探讨及地质意义——以黄骅坳陷板桥凹陷沙河街组二段为例[J];地质学报;2014年09期

2 王健;操应长;李俊良;乐友喜;;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南坡古近系流二段滩坝砂体分布规律[J];沉积学报;2013年03期

3 冯磊;姜在兴;;滩坝砂体多参数地震属性神经网络预测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7期

4 王冠民;高亮;林旭梅;王志坤;;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高频沉积旋回对滩坝砂体的沉积控制作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年01期

5 张宇;;东营凹陷西部沙四段上亚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6期

6 操应长;王健;刘惠民;贾光华;万念明;;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袁静;梁绘媛;谭明友;陈晓杰;董道涛;孙明江;高若函;;惠民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形成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3期

8 操应长;王健;刘惠民;;利用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析滩坝砂体水动力学机制的初步探讨——以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滩坝砂体沉积为例[J];沉积学报;2010年02期

9 商晓飞;侯加根;董越;李燕;唐力;邓孝亮;马克;程远忠;;板桥凹陷同沉积断层主控的滩坝砂体沉积机制与分布样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10 张宇;邱贻博;贾光华;刘志勇;韩敏;;中国东部富油凹陷高效勘探历程与启示——以济阳坳陷博兴洼陷为例[J];中国石油勘探;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健;操应长;;东营凹陷西部沙四段滩坝砂体的粒级—标准偏差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A];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断陷湖盆滩坝砂体成因、成藏与勘探[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3 梁绘媛;袁静;;惠民凹陷南斜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发育特征[A];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马奔奔;;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成岩特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可春;王金法;胜利油田生产经营持续协调发展[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赵士振;精查细找:老区续写不老传奇[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伟;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有效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艳聪;博兴洼陷南坡沙四上滩坝砂体低渗储层特征及甜点分布[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2 王洋;海月构造带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成藏因素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3 唐东;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陈建山;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张春晓;博兴洼陷沙三沙四段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师晶;博兴洼陷南坡古近系沉积特征与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王升兰;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陈彬;王家岗油田东部地区沙四段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9 董令玉;高邮凹陷古近系阜三中亚段滩坝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定量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10 高晓鹏;沾化凹陷桩西地区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2748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48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