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相原油NSO化合物高分辨质谱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图 1.1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器结构示意图(据文献[111])Fig. 1.1 Schematic diagram of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spectrometry[111]基于 FT-ICR MS 的原油及相关产物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油砂、沥青及重质稠油中的杂原子化合物分重质油(包括油砂、沥青和稠油及其抽提物)中的杂原子化合物含量相对油和正常油中要高,因此,对该类原油中杂原子化物的 FT-ICR MS 研究高酸值稠油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研究。重质油中可检测的杂原子化物主要化合物如 O2占优势,包含 NO,OS 以及 NOS 等多种组合形式[109, 115-117]与来源不同,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一个样品中可鉴定的杂物种类多达几十种,如 Qian 等(2001)在南美重质油中检测出以的杂原型以含氧化合物为主,碳数分布介于 C15~C55之间,DBE 值为 2~9[109]。岩油中氮、氧杂原子化合物类型及化成分析鉴定;负离子 ESI FT-ICR M率质谱能识别出页岩油中 11000 多种化合物,而页岩油馏分中可识别的
图 1.2 技术路线图Fig. 1.2 Technology route diagram.6 完成的工作量论文从 2015 年 9 月至今,在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岩心库采集岩心样品、在田现场采集原油样品,并在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收集原油物性资料、地质资。在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烃源岩及油砂青抽提、族组分分离、色谱/质谱(GC/MS)测试、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FT-ICR-MS)分析以及实验数据、图件整理分析工作,结合油田地质资料,绘了与论文相关的图件,最后综合分析和论文的编写工作。具体工作量如下:(1)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 200 余篇;(2)现场资料收集:储量报告 38 份,年报 31 份,分析测试报告 200 余份,部项目报告 44 份;(3)采集濮卫地区油气藏原油样品 97 件,烃源岩及油砂 251 件。(4)处理原油、烃源岩、油砂饱和烃 GC-MS 资料 11 余件,处理原油、油砂、
第2 章 石油地质背景第 2 章 石油地质背景理与构造位置凹陷位于我国的中部中原地区,区域上横跨河南东部及山东西南部区,覆盖濮阳、范县、长垣、兰考、东明及莘县等多个县市区[142]。华北地台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陷的东南角,东边以兰聊基底断裂为界,与鲁西隆起上的河泽凸起相垣基底断裂为界,与内黄隆起相连;南部以兰考凸起为界,与开封坳被马陵断层隔开,与临清凹陷的莘县凹陷相连,整体以北窄南宽、北的多沉积韵律新生代含盐盆地(图 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中华;李素梅;王政军;任苗颂;张红臣;孟祥兵;孙爱艳;;南堡凹陷原油高分辨质谱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11期
2 熊德明;马万云;张明峰;吴陈君;妥进才;;干酪根类型及生烃潜力确定新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3 卢鸿;史权;马庆林;时阳;刘金钟;盛国英;彭平安;;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对中国高硫原油的分子组成表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1期
4 徐春明;刘洋;赵锁奇;史权;;石油沥青质中杂原子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5 李传;王继乾;隋李涛;崔敏;邓文安;;委内瑞拉稠油沥青质的XPS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3年03期
6 董田;何生;林社卿;;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及热演化成熟史[J];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02期
7 李素梅;孟祥兵;张宝收;张海祖;潘娜;史权;;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的地球化学意义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J];现代地质;2013年01期
8 李素梅;史权;张宝收;张海祖;潘娜;赵明;孟祥兵;;用高分辨率质谱揭示塔中4油田原油成因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耿层层;李术元;何继来;;龙口页岩油中含氧化合物的分析与鉴定[J];燃料化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张源智;于兴河;季洪泉;赵广珍;李明义;;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三叠系低熟油特征及成藏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发亮;东濮凹陷盐湖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及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2 彭德华;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泊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2754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5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