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D石油企业知识扩散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22;F273.1
【图文】: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参考现有协同创新网络并结合 D 石油企业实际情况,运用 UCINET 软件辅助分析 D 石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具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知识扩散模型,通过建立该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知识扩散的因素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3.1 D 石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分析协同创新是推进社会各组成部分共创新、同进步的有效手段之一,构建一个动态的协同创新网络利于分析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各要素间的关系与效应。本节参考现有石油技术企业的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见图 3-1),在现有的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将 D 石油企业相关数据导入分析软件,结合相关参数分析该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现状与特点为建立网络化知识扩散模型奠定基础。协同创新网络外部协同创新网络内部协同创新网络
原始数据的采集及整理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通过对该企业的集团责人及当地高校教授等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走访,并参考现有成果中调查问,最终制定调查问卷一。第一次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是 D 石油企业下设各研、职工教育培训等部门,具体到某一采油厂的研究院、设计院,某一下设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与技术部门负责人等,通过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该石油企业近五年内与哪些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创新。第二阶段通过对第一阶段归纳得出的企业或机构部门进行编号设计并在所涉企业中选取直接参与者进行问卷二的发放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收有效问卷 264 份,剔除重复企业,最终共有 255 家企业(单位)出现在。 D 石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分析整理的数据导入 UNINET 软件得到 D 石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整体结构图如
Density No. of Ties0.0073 470.0000 3-1 可以得出 D 石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值为 0.0数值为 470,结合上述两个数值指标可以初步得出当前关系网络络中各节点间的知识扩散途径较为单一、知识扩散的广度存在局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具体情况需要通过后续研究认证。 四类中心度分析心度是指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针对协同创新网络中参与个体进行分析的通过分析个体在协同出主体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其中点度中心度是衡量参与主体在协的指标,D 石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图是有向的,点度中心度将被度中心度两类。接近中心度是衡量某一主体独立于其他参与主体体间的接近程度。中介中心度的值表示协同创新主体对创新知识心性可以找到网络的社群桥梁、传播瓶颈或跨界参与者。通过四,形成 D 石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主成分图如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芳芳;;基于引文分析的知识扩散研究——以我国图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年09期
2 陈金丹;黄晓;;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群内协同与群际协同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07期
3 刘景东;党兴华;谢永平;;不同知识位势下知识获取方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基于行业差异性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01期
4 陈伟;周文;郎益夫;;基于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创新与扩散过程建模及仿真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4年06期
5 张丽芳;张福进;尚洁;;知识扩散、集群创新与集群网络的扩张——基于物联网产业的研究[J];软科学;2014年10期
6 解学梅;;协同创新效应运行机理研究:一个都市圈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年12期
7 郑亚莉;潘松挺;;焦点企业多层次创新网络及其动态演化——以海宁皮革城为例[J];管理世界;2013年09期
8 王保林;詹湘东;;知识的效能和互补性对知识扩散的影响——基于协调博弈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7期
9 高霞;陈凯华;官建成;;科学知识扩散的网络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年02期
10 石乘齐;党兴华;;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述评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清;Web2.0环境下民营医院内部知识协同网络模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8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5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