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an油田地层特征与储层综合评价
本文关键词:Missan油田地层特征与储层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Missan油田群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复杂、储集空间多样,碳酸盐岩储渗体的强非均质性造成油水流体差异分布,优质储层和油藏富集区带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油田后期开发生产的有序进行。为此,本文重点对晚白垩系Mishrif组碳酸盐岩油藏开展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和沉积地质特征研究,同时对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结合模糊聚类和曲线元法完成了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的准确识别和储层裂缝的精细刻画,实现了碳酸盐岩储层的精细表征及综合评价。本文利用大量钻井、岩心、分析化验和测井等资料,在标志层体系约束下,结合海泛面、基准面旋回和厚度趋势等变化特征建立Mishirf组等时地层格架,揭示地层展布规律。在相标志特征研究基础上,认为研究区Mishrif组油藏为浅海背景下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发育开阔海陆棚、台地浅滩、开阔台地和潮间—潮上带4种大相以及开阔浅海、台地边缘浅滩、台地生物礁、开阔潮下带、台内点礁和台地蒸发6种亚相,明确了地层早期海进晚期海退的垂向沉积序列演化,并建立了区内典型的浅海背景下的离岸缓坡碳酸盐岩台地—广海陆棚的沉积模式。识别储层储集空间类型,认为Mishrif组储层以孔缝复合型为主,次生溶孔和裂缝是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尤其是裂缝的广泛发育对储层局部渗流能力影响较大。通过取心样品毛管压力曲线分析,储层显示出细歪度特征,为中低孔细喉型孔隙结构。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应用常规直方图法和交汇图法建立研究区Mishrif油藏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岩电响应关系,将岩性大致分为泥晶灰岩、颗粒灰岩和礁灰岩,优选DEN、GR、RD、AC曲线交汇识别岩性,建立定量岩性识别标准。创新应用模糊聚类算法判识Missrif组复杂岩性,吻合率达97.73%,实现了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的高精度识别。通过定义双侧向电导率绝对值识别裂缝发育段,结合声波、密度、中子三孔隙度曲线实现水平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的初步判别,应用测井曲线元技术,通过计算裂缝曲线元的极差、数学期望和方差,分析得出裂缝发育概率与曲线元方差成正相关关系,确定裂缝的延伸长度,实现裂缝孔渗性能及倾角产状的定量表征,有效预测裂缝储层发育区,对于寻找优质储层以及指导油藏挖潜和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Mishrif组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 模糊聚类 裂缝 曲线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前言8-15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8-10
- 1.2.2 储层裂缝研究现状10-11
- 1.2.3 储层评价研究现状11-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2-13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2-13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3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3-15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5-21
- 2.1 研究区位置15
- 2.2 区域构造特征15-17
- 2.3 区域沉积特征17-19
- 2.4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19-21
- 第3章 地层地质特征研究21-42
- 3.1 地层精细划分及对比21-29
- 3.1.1 Missan油田地层基本特征21-22
- 3.1.2 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思路流程22
- 3.1.3 标志层体系建立22-25
- 3.1.4 地层单元的划分对比25-26
- 3.1.5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26-29
- 3.2 地层沉积特征29-42
- 3.2.1 沉积相标志29-35
- 3.2.2 相类型划分及特征35-39
- 3.2.3 垂向沉积序列39-41
- 3.2.4 沉积相模式41-42
-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42-65
- 4.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42-46
- 4.1.1 原生孔隙42-43
- 4.1.2 次生孔隙43-45
- 4.1.3 裂缝45-46
- 4.2 孔隙结构特征46-49
- 4.3 储层“四性”特征研究49-53
- 4.3.1 岩性特征50-51
- 4.3.2 物性特征51
- 4.3.3 电性特征51-52
- 4.3.4 含油气性52-53
- 4.4 储层测井解释参数建模53-54
- 4.4.1 孔隙度模型53-54
- 4.4.2 渗透率模型54
- 4.5 复杂碳酸盐岩性识别研究54-65
- 4.5.1 常规测井对岩性的识别54-59
- 4.5.2 模糊聚类算法的原理及方法59-60
- 4.5.3 模糊聚类在岩性识别中的应用60-65
- 第5章 储层裂缝识别与预测研究65-77
- 5.1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裂缝65-69
- 5.1.1 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65-67
- 5.1.2 三孔隙度判断67-69
- 5.2 曲线元识别裂缝69-77
- 5.2.1 曲线元的定义69-70
- 5.2.2 曲线元识别裂缝方法流程70-72
- 5.2.3 曲线元识别裂缝实例研究及结果分析72-77
- 结论与认识77-79
- 致谢79-80
- 参考文献80-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马立强;李清;杨毅;张凤生;;高孔低渗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以中东地区X油田C组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27期
2 王海真;池英柳;赵宗举;江青春;鲁卫华;;四川盆地栖霞组岩溶储层及勘探选区[J];石油学报;2013年05期
3 唐洪;廖明光;靳松;彭建国;;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裂缝概率模型及其应用[J];天然气工业;2012年10期
4 冯建伟;戴俊生;刘美利;;低渗透砂岩裂缝孔隙度、渗透率与应力场理论模型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4期
5 王婧慈;郭海敏;时新磊;;多重分形聚类在碳酸盐岩储层常规测井评价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11年05期
6 周勇;纪友亮;张善文;万璐;;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J];石油学报;2011年04期
7 张伟;林承焰;周明晖;王贺林;;地质模型动态更新方法在关家堡油田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2期
8 季宗镇;戴俊生;汪必峰;;地应力与构造裂缝参数间的定量关系[J];石油学报;2010年01期
9 王祝文;刘菁华;任莉;;基于K均值动态聚类分析的地球物理测井岩性分类方法[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赵宗举;;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成藏模式及勘探思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年06期
本文关键词:Missan油田地层特征与储层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