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9-3油田西区聚合物突进识别方法及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53
【图文】:
技术路线图
锦州 9-3 油田井位图如图 2.1 所示。图 2.1 锦州 9-3 油田井位图2.1.1 地质特征锦州 9-3 油田是由东营组上段、东营组下段及沙河街组等多个油气藏组成的复合油气藏。主力含油层段为东营组下段,共分为十个油组,其中 I~VI 油组为油藏,VII~X 油组为气藏。油藏中,I、II、III 油组在全区广泛发育,钻遇率高,除边部断块中个别井断缺外,在油田主体区均钻遇,是主力油层段。V 油组为顶气、底水薄油层,在全区均有发育。IV、VI 油组分布零星,为岩性体,只少数井钻遇。油藏物性参数如下表所示。表 2-1 锦州 9-3 油田西区油藏物性参数表参数 参数值地下原油粘度(mPa s) 17.1地面密度(g/cm3) 0.923~0.951地层温度(℃) 57储层埋深(m) 1600~1800油层有效厚度(m) 23.3
参数 参数值测渗透率(10-3μm2) 10~5000矿化度(104mg/L) 0.3~0.6镁离子含量(mg/L) 30~50综合含水(%) 78.1-3 油田在构造主体区油气藏具有以下特征:I、II 油组具有受构造控制的具气顶和边水的层状饱和油藏,在构造主受构造与岩性共同控制,其规模仅次于 I、II 油组。IV 油岩性油藏,规模小,目前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开发。V 油和油藏,分布稳定,受构造控制。VI 油组为具气顶和底,面积小,主要分布于 W3-2 井及 E3-3 井区块。VII 油组分布于构造西侧。综上,锦州 9-3 油田属于构造-岩性油藏造层状油藏;III 油组为构造岩性层状油藏;IV 油组为多藏;V 油组为构造油气藏,具有气顶和底水;VI 油组为气顶和底水;VII~X 油组为构造岩性气藏,见图 2.2 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辉;康志江;张允;孙海涛;李颖;;表征井间地层参数及油水动态的连通性计算方法[J];石油学报;2014年05期
2 郑强;刘慧卿;;水驱油藏注采井连通体积计算[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28期
3 崔连训;周志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识别泌124断块聚合物驱优势窜流通道[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12期
4 盖平原;;注采井井间连通性的定量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年02期
5 赵辉;姚军;吕爱民;王伟;;利用注采开发数据反演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张洪哲;;喇嘛甸油田大孔道综合治理方法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S1期
7 马佳;姜汉桥;;聚合物驱区块窜流通道封堵技术界限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4期
8 孙明;李治平;;注水开发砂岩油藏优势渗流通道识别与描述[J];断块油气田;2009年03期
9 李国娟;梁杰;李薇;;测井资料识别大孔道的方法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9期
10 刘同敬;姜汉桥;李秀生;雷占祥;赵金玲;李梅香;解立春;;井间示踪剂测试半解析方法体系数学模型[J];石油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星;聚合物窜流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炳旭;J16区块窜聚井选择性调堵技术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2 李琳艳;锦16块二元驱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3 吴金涛;二元复合驱化学剂窜流预警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李素芹;窜流通道综合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5 苏群英;井间连通性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6 叶翠;高含水油田井间动态连通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7 李宁;多井油藏动态测试资料解释与应用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8 陶德硕;水驱和聚合物驱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定量识别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王世军;聚合物驱窜聚机理及防窜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马风山;七区中注聚区窜聚规律及防窜工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5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6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