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锦州9-3油田西区聚合物突进识别方法及治理

发布时间:2020-07-22 02:23
【摘要】:锦州9-3油田具有平面非均质性强、油层厚度大、井距大等特点,纵向上划分为5个油层组,其中化学驱目的层划分为3个层段,层段内非均质性强,导致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过程中,存在聚合物沿优势渗流通道突进现象,出现油井见聚早、含水上升快、波及系数低等现象。因此,亟需开展聚合物突进识别方法研究,并给出合理的聚合物突进治理措施,从而改善化学驱开发效果。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平面非均质性及有效厚度级差等因素对聚合物突进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平面非均质性是造成聚合物突进的主要因素。结合产聚浓度、产液量、含水率、存聚率等生产动态指标变化特征和注入压力、视吸水指数、注聚量等注入动态指标变化特征,提出判断聚合物突进的指标体系,包括无因次瞬时吨聚产油、含水饱和度、无因次见聚时间、无因次见聚高峰浓度、无因次见聚高峰时间和无因次平均见聚浓度等6项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了6项指标对聚合物突进的影响程度和权重,并引入聚合物突进综合判别指数PCFI综合表征6项指标。应用综合判别指数PCFI对锦州9-3油田聚合物突进井层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I油层组聚合物突进较为严重,存在突进区域地质储量占比为31.09%、孔隙体积占比为47.54%。在聚合物突进识别基础上,开展了聚合物突进治理措施研究,制定了注聚区域优化和注入方式优化数值模拟方案,方案5为最佳注聚区域,氋浓度与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优于高浓度聚合物与二元复合体系交替注入和水聚交替注入,最优方案为“2000mg/L聚合物86.83mg/L?PV+1500mg/L聚合物173.66mg/L?PV”,较目前方案提高采收率1.96个百分点,累积增油量28.97%s10~4m~3,吨聚增油量52.85%s10~4m~3。对聚合物突进严重层位采取调剖措施,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0.04个百分点,增油量为0.65%s10~4m~3。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53
【图文】:

技术路线图,控制技术,聚合物


技术路线图

井位图,井位图,油组,锦州


锦州 9-3 油田井位图如图 2.1 所示。图 2.1 锦州 9-3 油田井位图2.1.1 地质特征锦州 9-3 油田是由东营组上段、东营组下段及沙河街组等多个油气藏组成的复合油气藏。主力含油层段为东营组下段,共分为十个油组,其中 I~VI 油组为油藏,VII~X 油组为气藏。油藏中,I、II、III 油组在全区广泛发育,钻遇率高,除边部断块中个别井断缺外,在油田主体区均钻遇,是主力油层段。V 油组为顶气、底水薄油层,在全区均有发育。IV、VI 油组分布零星,为岩性体,只少数井钻遇。油藏物性参数如下表所示。表 2-1 锦州 9-3 油田西区油藏物性参数表参数 参数值地下原油粘度(mPa s) 17.1地面密度(g/cm3) 0.923~0.951地层温度(℃) 57储层埋深(m) 1600~1800油层有效厚度(m) 23.3

剖面图,油层组,剖面图,油组


参数 参数值测渗透率(10-3μm2) 10~5000矿化度(104mg/L) 0.3~0.6镁离子含量(mg/L) 30~50综合含水(%) 78.1-3 油田在构造主体区油气藏具有以下特征:I、II 油组具有受构造控制的具气顶和边水的层状饱和油藏,在构造主受构造与岩性共同控制,其规模仅次于 I、II 油组。IV 油岩性油藏,规模小,目前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开发。V 油和油藏,分布稳定,受构造控制。VI 油组为具气顶和底,面积小,主要分布于 W3-2 井及 E3-3 井区块。VII 油组分布于构造西侧。综上,锦州 9-3 油田属于构造-岩性油藏造层状油藏;III 油组为构造岩性层状油藏;IV 油组为多藏;V 油组为构造油气藏,具有气顶和底水;VI 油组为气顶和底水;VII~X 油组为构造岩性气藏,见图 2.2 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辉;康志江;张允;孙海涛;李颖;;表征井间地层参数及油水动态的连通性计算方法[J];石油学报;2014年05期

2 郑强;刘慧卿;;水驱油藏注采井连通体积计算[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28期

3 崔连训;周志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识别泌124断块聚合物驱优势窜流通道[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12期

4 盖平原;;注采井井间连通性的定量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年02期

5 赵辉;姚军;吕爱民;王伟;;利用注采开发数据反演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张洪哲;;喇嘛甸油田大孔道综合治理方法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S1期

7 马佳;姜汉桥;;聚合物驱区块窜流通道封堵技术界限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4期

8 孙明;李治平;;注水开发砂岩油藏优势渗流通道识别与描述[J];断块油气田;2009年03期

9 李国娟;梁杰;李薇;;测井资料识别大孔道的方法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9期

10 刘同敬;姜汉桥;李秀生;雷占祥;赵金玲;李梅香;解立春;;井间示踪剂测试半解析方法体系数学模型[J];石油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星;聚合物窜流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炳旭;J16区块窜聚井选择性调堵技术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2 李琳艳;锦16块二元驱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3 吴金涛;二元复合驱化学剂窜流预警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李素芹;窜流通道综合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5 苏群英;井间连通性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6 叶翠;高含水油田井间动态连通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7 李宁;多井油藏动态测试资料解释与应用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8 陶德硕;水驱和聚合物驱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定量识别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王世军;聚合物驱窜聚机理及防窜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马风山;七区中注聚区窜聚规律及防窜工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5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65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