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绕射波地震属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6 13:49
【摘要】:当前,油气勘探技术不断的进步,未来的勘探方向转向非常规油气勘探与剩余油勘探,我国的碳酸盐岩储层含有大量的油气资源,这类储层大多为缝洞型储集体以及缝洞型油气藏,广泛分布于叠合盆地。在地震勘探中,绕射波多出现在断层或尖灭处,常被反射波的强能量所淹没,在偏移归位时被当做干扰波剔除,不利于反映小尺度异常体。在地震数据中,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震剖面反映特征为串珠状,且绕射波对小尺度异常体刻画明显,可以将绕射波进行分离并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信息来反映地质异常体。这是地震勘探中检测小尺度异常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目的是对绕射波属性进行分析,得出绕射波在对孔、缝、溶洞等小尺度地质体刻画上的一般规律。本文选择顺托地区为研究区,该地区的孔、缝、溶洞非常发育,地质情况多变。以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常规成像数据和绕射波分离成像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地震属性的对比分析。首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进行研究,对储集空间与类型进行总结,了解在碳酸盐岩储层中不同尺度的孔隙与缝洞作为主要储集体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储集体在空间分布和空间形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随后通过地层框架模型与缝洞介质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缝洞型储层模型进行正演及绕射波分离,接着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井资料分析,井震标定,构造解释等工作后对绕射波进行分离;将三维模型数据与三维实际地震资料的反射波常规成像与绕射波成像在不同时间切片及沿层位数据中进行分析与对比,发现绕射波数据中的相干属性与曲率属性对小尺度裂缝与地下异常体的描述更加精准,其中反射波保留25%的数据可以兼顾连续性与细节性的,更好的反应平面分布特征。对二维缝洞模型进行反演实验表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的结果只能反演出大套连续的地层分界面,无法反演出溶洞形态,而递推反演的结果无法反映出连续的地层分界面,但可以反演出溶洞及其他细小地质体的细节特征。就反演结果而言,递推反演对不规则地质体的刻画优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将绕射波信息与反射波信息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可以使碳酸盐岩缝洞体及微小断裂成像精度明显提高,更精确的对地下构造进行描述,有利于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13;P631.4
【图文】:

流程图,研究思路,流程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4 研究思路随着对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深入研究,地下的复杂构造成为了主要研究对象。高精度的地震解释需要对构造中的各种尺度地质体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与分析。我们所得到的绕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上会有明显的特征,其大多发生在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河道以及断层尖灭处等。在常规处理中,绕射波常被当做干扰波进行滤除,由于其能量较弱,在偏移归位后也常常被淹没在强反射波中。因为缺少了绕射波能够提供的高分辨率信息,常规处理后不能进行进一步小尺度分析。因此,利用绕射波信息可以有效的对大尺度断裂、中小尺度断裂和裂缝以及小尺度裂缝等地质体进行描述,对裂缝与溶洞进行刻画,这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地震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图 1-1 的研究思路进行,对绕射波与缝洞储层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

三维模型,绕射波


三维模型绕射波地震属性分析3 三维模型绕射波地震属性分析型的建立用 SIMO3D 软件,通过地层框架模型与缝洞介质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以例为 1:10 的缝洞型储层模型,模型平面图如图 3-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条河道、4 组溶洞、1 组板状异常体、1 套致密碳酸盐岩盖层、1 组断裂、1模型,模型种类丰富,能够充分模拟塔里木碳酸盐岩地区的地下实际情况

平面图,观测系统,平面图,叠后


图 3-2 观测系统设计平面图(左)满覆盖次数范围图;(中)炮点分布 20336 炮图;(右)检波点分布图3.2 模型正演模拟处理及构造解释由于设计的模型域面积大,所以使用简单的声波方程进行正演。图 3-3 为某单炮记录,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显的绕射波。对正演炮集进行初至切除、滤波、抽道集、面元规则化、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加,得到叠后数据。图 3-4 为叠后数据 Time3500ms 的时间切片,图 3-5为 Line 800 的剖面,并对叠后数据进行构造解释,共 6 个层位,分为 T34、T35、T38、T39、T42 和 T46,如图中彩色曲线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撒利明;姚逢昌;狄帮让;姚姚;;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1年01期

2 闫国亮;王殿生;刘金玉;隋宏光;;基于均匀化方法的周期性缝洞型介质渗透率的数值计算[J];煤炭学报;2011年09期

3 刘得军;马中华;张颖颖;闫景富;艾清慧;;缝洞型储层随钻测井自适应有限元法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2期

4 郑松青;卢占国;孙华;;缝洞型介质内单相流体流动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王建忠;洪亚飞;孙志刚;;低渗透缝洞型储层损害及保护措施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5年03期

6 张烈辉;李成勇;刘启国;李允;;边界元理论在缝洞型非均质油藏渗流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4期

7 闫丰明;康毅力;孙凯;杜春朝;;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漏失模型及控制对策[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2年03期

8 ;缝洞型储层地震识别理论与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05期

9 雷均;马志武;董平川;;塔中地区缝洞型储层的测井识别[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3期

10 逯宇佳;曹俊兴;刘哲哿;田仁飞;肖学;;波形分类技术在缝洞型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何雪芹;唐静;何昶;李宗睿;;碳酸盐岩缝洞型凝析气藏开发技术探讨[A];2015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林加恩;李亮;杨慧珠;;管流与渗流耦合流动理论研究初探[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李一岚;康毅力;李大奇;杜春朝;李冬梅;;综合损害指数——评价缝洞型储层损害的一个新指标[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咏梅;张浩;梁利侠;高亚宾;印婷;丁辉;;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凝析气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A];2015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陈振标;李军;张超谟;;测井新技术评价方法在缝洞型储层中的应用[A];湖北省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孔雪;李振春;黄建平;刘玉金;李娜;田坤;;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绕射逆散射成像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志林;闫玉莎;李彩文;马峰;裴海;;塔河油田十区西中小缝洞型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研究[A];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8 曹俊兴;;基于系统辨识的缝洞型油气藏刻画问题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成;张在金;胡中平;王立歆;徐颖;;缝洞型储层地震特征分析——以塔河6-7区为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李杰;林煜;李飞;王紫笛;徐相前;;碳酸盐岩小尺度缝洞型储层精细表征[A];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张洋 郭臣 谢爽;新手段提高缝洞型油藏采收率[N];中国石化报;2019年

2 耿自力;探索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新路[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范明 张伟;西北油田探索出提高缝洞型凝析气藏采收率新途径[N];中国石化报;2015年

4 王造国;《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出版[N];中国石化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孙希利 通讯员 延俊宝 张洋 张俊;西北:缝洞注水替油 唤醒“密室”油藏[N];中国石化报;2015年

6 本报记者 张海霞邋通讯员 尚绪兰 伦增珉;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7 孙希利 蒋琳琳;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这样获得的[N];科技日报;2011年

8 杨卫东;建造3个塔河 挺进1000万吨[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新便;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2 李宗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模型与预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马灵伟;塔中顺南地区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识别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王殿生;缝洞型介质流动机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卢占国;缝洞型介质流体流动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李亚军;缝洞型介质等效连续模型油水两相流动模拟理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刘爱疆;缝洞型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娟;缝洞型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与提高采收率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9 苑登御;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与相关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10 杨阳;缝洞型油藏水驱机理及注水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立彬;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绕射波地震属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杜春羽;碳酸盐岩缝洞型介质流体流动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3 李金泉;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及散射成像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刘金玉;缝洞型介质两相流动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修乃岭;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高博;基于油水界面追踪的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7 高远;玉北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8 高建申;高温高压缝洞型储层电阻率理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9 马洪敏;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含泥缝洞型储层评价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10 闫国亮;基于均匀化方法的缝洞型介质单相和两相流渗透率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0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70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