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形成的地球化学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图 1.1 “三芴”系列组成特征的三元图(据文献[16]修改).海相原油;2.陆相原油;3.煤系原油;4 陆相油源岩;5.海相油源岩;6.油页岩;7.煤盐湖相原油;9.油源待查)g. 1.1Aternary diagram of fluorenes, dibenzothiophenes and dibenzofurans (modifiereference [16])随后罗斌杰(1994)等成功运用芴、二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呋喃的相对含量不同的沉积环境,其中海相和盐湖环境中形成的原油以高含量二苯并噻,而淡水湖环境的原油中富含芴,另外沼泽或煤系地层的原油中以二苯并[36]。李美俊(2013)等用三原图区分五种典型的沉积环境/岩性(图 1.2处海相页岩与盐湖相页岩有重叠之外,原油和相关烃源岩沉积环境/岩性地区分开来[17]。来自典型的海相碳酸盐岩,河流相/三角洲相/淡水湖相页相原油或烃源岩分别位于 DBTs,FLs 和 DBFs 端元;海相页岩油中的芴苯并呋喃系列具有相同含量,介于河流相/三角洲相/淡水湖相之间,其二的含量要比另外两个稍高一点;来自盐湖相的原油含有中等丰度的二苯
1.2 芴(FLs)、二苯并噻吩类(DBTs)、二苯并呋喃类(DBFs)三元图(据文献[17]修改. 1.2Aternary diagram of fluorenes (FLs), dibenzothiophenes (DBTs) and dibenzofu(DBFs)(modified by reference [17])3 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地质学来源研究现状尽管 DBTs 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在油气勘探中已有上述诸多的应用,但是的逐渐深入,研究者发现它们在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在”指标用于沉积有机质的沉积环境时。如李素梅等(2001)发现利用“三的相对分布对判识强还原、富硫膏盐环境等典型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它环境应用效果不理想。李水福等(2008)在用“三芴”系列化合物的相对究沉积环境时发现,无论是单一化合物,还是系列化合物,用简单的三元有机质沉积时的古环境,其效果均不佳。这主要是由于早期研究工作者芴”判断沉积环境是基于一定统计数据后得到的一个经验型指标,他们列”的地球化学形成机制没有足够的了解,,而没有理论性研究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三芴”各自的来源形成机理。有研究表明(Radke,2
- 7 -图 1.3 早期成岩过程中沉积有机硫化物的热演化示意图(据文献[24]修改)Fig. 1.3Adiagram of 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sulfur compounds in the early diagenesis(modified by reference [24])在成岩过程中,粘土矿物会释放出 Fe2+、Cu2+等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能够与有机质争夺处于还原态的硫(S2-等),而碳酸盐岩地层中缺乏这类金属离子,导致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有机硫含量要比泥页岩地层高(>0.5%),且 DBTs 在这两种不同岩性来源油中的分布也有所差异。盛国英、傅家谟(1986)、Sinninghe(1990)等提出,在未熟和低熟原油中脂类化合物与还原态硫相结合,形成各种噻吩类化合物[22,23](图 1.3)。由于碳-碳键和碳-硫键键长的不同,在沉积作用早期生成的这类化合物是很不稳定的。随着成岩作用加深(热成熟度增加),早期生成的噻吩类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强;徐永强;刘晨光;王海燕;隋学芳;;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合成研究[J];山东化工;2018年13期
2 毛春峰;赵荣祥;李秀萍;;硝酸铋作为催化剂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7年01期
3 徐晓颖;李翔;王安杰;王瑶;PRINS Roel;;2,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中间体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1年06期
4 林玉福;陈卫强;段宣明;;具有C_(2v)对称性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杨桂朋,高先池,戚佳琳,许高君;海水中二苯并噻吩的光化学氧化动力学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6 侯良培;赵荣祥;李秀萍;;[C_4Pyr]Cl/nTsOH型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J];石油化工;2017年07期
7 李美俊;师生宝;王铁冠;方昒慧;朱雷;;石油和沉积有机质中C_(3-)、C_(4-)烷基取代二苯并噻吩的鉴定[J];地球化学;2014年02期
8 李业新;牟乃亮;朱沛华;;二苯并噻吩砜类化合物的合成和光学性能[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罗健,程克明,付立新,胡英杰,姜乃煌;烷基二苯并噻吩——烃源岩热演化新指标[J];石油学报;2001年03期
10 莫凌云;刘红艳;温焕宁;;电拓扑状态预测多氯二苯并噻吩及噻吩砜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J];化学学报;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蔺远;张爱茜;傅建捷;;脱硫关键酶降解二苯并噻吩分子机制的理论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常勇慧;刘英;吕浩;应汉杰;;悬浮聚合法制备印迹微球固相萃取二苯并噻吩[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3 司晓娟;程时富;安莹;高国华;;Au/Ti-MWW催化氧化脱除模拟油品中硫化物的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 谭谦;余国贤;金亚清;周晓龙;;活性炭载磷钨酸催化过氧化氢脱除二苯并噻吩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魏妮;曾鹏晖;季生福;郭亚男;吴平易;刘辉;李成岳;;Co/Ni_2P/SBA-15/堇青石催化剂及其对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性能[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孟青;高建华;李洪祥;胡文平;;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半导体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固体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张俞浩;梁俊飞;彭沣;何锐锋;杨伟;曹镛;;含S,S-二氧-二苯并噻吩并茚单元的蓝光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7年
8 金明善;马莹莹;吕宏缨;索掌怀;;离子液体-杂多酸复合材料对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硫[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9 董振国;余夕志;任晓乾;王军;王延儒;;二苯并噻吩在NiW/Al_2O_3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动力学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10 闻建平;王会芳;潘磊;张彦;胡宗定;;Rhodocuccus sp.EBT-2降解二苯并噻吩和柴油含硫化合物的反应特性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脱除燃油中硫化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肖慧萍;基于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杰;含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的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娟;NiCeY改性沸石的制备及对燃料油中二苯并噻吩的吸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杨勇;S,S-二氧-二苯并噻吩衍生物及其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杜树婷;多级孔TS-1分子筛的合成与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方昒慧;多环芳烃与非烃地球化学:油藏充注途径的示踪标志[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8 万涛;戈登氏菌Gordonia sp.WQ-01对石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生物脱硫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胡小夫;金属有机框架组装杂多酸复合材料及其氧化脱硫性能[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10 白金;二苯并噻吩及其加氢中间体在体相金属磷化物上的加氢脱硫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泉;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形成的地球化学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吴昊;钯催化的串联偶联反应合成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3 Yousef Ibrahim Y Alrashed;金属负载三氧化铝载体催化剂催化柴油加氢脱硫[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4 席霄天;基于离子液体的柴油脱硫过程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5 郭季锋;基于非热效应的类煤含硫化合物微波脱硫分子模拟计算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6 袁凯;重油模型硫化物加氢反应动力学与受阻扩散[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7 仇璐;催化氧化法脱除模拟油中二苯并噻吩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8 吴钺;Ti-MOR/H_2O_2体系氧化二苯并噻吩类的理论计算[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9 陈娅芳;钯催化碳氢键活化二苯并噻吩的合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0 林玉福;具有C_(2v)对称性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74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7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