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超高压泵头体自增强后的残余应力与疲劳寿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20:27
【摘要】: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新的能源开发方向,水力压裂技术对压裂机组提出了超高压、大排量和长寿命的更高性能要求。泵头体的十字交叉孔内腔结构复杂,在脉动循环的超高内压作用下疲劳寿命低,容易导致疲劳开裂。自增强技术是一种利用残余应力来提高压力容器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的有效手段。对泵头体实施液压自增强处理,能够使泵头体内腔产生有利的残余应力,从而使泵头体的承压能力和疲劳寿命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研究超高压泵头体自增强后的残余应力与疲劳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以3000型压裂泵的泵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发和运用混合硬化弹塑性本构UMAT,获得准确的泵头体自增强残余应力场分布情况;基于多轴疲劳临界面理论,分析出了该泵头体的最佳自增强压力;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类比试验,对自增强处理后的疲劳寿命提高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从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两方面,研究了自增强残余应力对泵头体疲劳裂纹的影响。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混合硬化本构模型的自增强残余应力分析混合硬化法则与金属材料的实际硬化行为更为接近,适合用于模拟具有反向加载的自增强残余应力分析。将背应力更新算法、应力补偿更新算法和一致性刚度矩阵更新算法,运用于混合硬化弹塑性本构UMAT开发。通过可靠性验证和拉伸试验模拟对比分析发现,混合硬化UMAT能很好地模拟出材料的应变硬化和包辛格效应,计算精度高,适合用于泵头体自增强残余应力场的精确分析。(2)泵头体最佳自增强压力研究通过泵头体工程应用失效分析和极限工况应力分析,确定泵头体的失效模式属于多轴应力下的高周疲劳。以塑性应变量作为判据,在泵头体不发生反向屈服的前提下,求得以静强度最大为标准的泵头体最佳自增强压力;考虑泵头体多轴疲劳临界面和残余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提出一种以应力集中点多轴疲劳寿命最长为标准的最佳自增强压力确定新方法。经过最佳自增强压力处理后,泵头体内腔等效应力峰值明显下降、应力分布更加均匀。(3)自增强泵头体疲劳寿命分析与试验研究基于应力疲劳分析理论,通过试验测试获得泵头体材料的S-N曲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到置信度为99.9%的P-S-N曲线。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含缺口圆环来类比泵头体的内腔应力集中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对顶压疲劳试验得出,自增强圆环疲劳寿命是未自增强圆环的3倍左右。基于ABAQUS与MSC.Fatigue数值分析软件,采用Signed von Mises应力分量,考虑自增强残余应力的影响,选用平均应力的Goodman修正方法,对泵头体进行了全寿命分析。结果表明:自增强处理后泵头体疲劳寿命,可提高到原来的3.1倍。估计S-N曲线的分析结果最为保守,实验S-N曲线的分析得到的疲劳寿命最大。(4)自增强残余应力对泵头体疲劳裂纹的影响从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两方面,研究了自增强残余应力对泵头体疲劳裂纹的影响。泵头体自增强处理使应力集中点的屈服强度提高、获得三向残余压应力、应力比降低,三个方面的改变均能有效提高材料的裂纹萌生寿命;当裂纹尖端的最小应力强度因子大于零时,自增强残余压应力通过降低有效载荷比使裂纹扩展速率下降;当裂纹尖端的最小应力强度因子小于零时,自增强残余压应力减小了裂纹扩展的驱动力而使裂纹扩展速率降低。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934.2
【图文】:

模型图,理想弹塑性,模型,金属材料


图 1.2 理想弹塑性模型 图 1.3 双线性随动硬化模型图 1.4 卸载幂硬化模型 图 1.5 双幂函数硬化模型为了建立精确的金属材料弹塑性本构关系,人们对材料变形过程中的硬化行进行了深入研究。各向同性硬化准则可用于描述金属材料的单调加载行为Bauschinger 效应的发现促进了运动硬化准则的发展。将运动硬化法则用于描述材

模型图,随动硬化,双线性,模型


图 1.2 理想弹塑性模型 图 1.3 双线性随动硬化模型图 1.4 卸载幂硬化模型 图 1.5 双幂函数硬化模型为了建立精确的金属材料弹塑性本构关系,人们对材料变形过程中的硬化行进行了深入研究。各向同性硬化准则可用于描述金属材料的单调加载行为Bauschinger 效应的发现促进了运动硬化准则的发展。将运动硬化法则用于描述材

模型图,幂硬化,模型,随动硬化


卸载幂硬化模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孝;靳孝峰;;材料的变幅循环应变疲劳寿命估算[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许玢;杨延功;平学成;;内燃机车传动轴焊缝非裂纹缺陷处疲劳强度的校核——塞焊圆孔周边疲劳强度问题[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李晓慧;谢基龙;;重载列车E级钢钩舌疲劳裂纹扩展条件及寿命预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周素霞;杨广雪;谢云叶;肖楠;;基于损伤力学的车轴材料疲劳裂纹扩展的数值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田军;李强;;改进的雨流法实时计数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赵方伟;王璞;李亨利;谢基龙;;转K7型转向架副构架疲劳强度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吴利辉;陈昌明;;基于随机振动方法的白车身疲劳寿命研究[J];北京汽车;2007年05期

8 姬涛;郭卫;汤小东;董森;;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在步行周期载荷下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9 王光军;熊峰;;三维裂纹扩展时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研究[J];船电技术;2010年06期

10 田坤;竺长安;;U形波纹管疲劳寿命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要承勇;王永江;杨维;;基于损伤容限设计理论对某40Cr钢轴的表面缺陷的判定[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张鼎;黄小平;丁仕风;洪英;徐博文;;大型集装箱船高强度钢甲板裂纹缺陷的安全寿命评估[A];纪念徐秉汉院士船舶与海洋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王丽英;彭忠义;;LZ50车轴钢低周疲劳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4 冯娟;王建国;王连庆;王红缨;;过载对铝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A];2008全国MTS断裂测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亚军;梁健;张欣耀;查小琴;;一种悬臂弯曲加载表面裂纹扩展试样及其应用[A];2008全国MTS断裂测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倪向贵;李新亮;王奉超;;腐蚀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分析及应用[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丽英;李金许;;9Ni钢的低周疲劳行为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张亚军;高灵清;张利娟;;压力容器低周疲劳表面裂纹扩展速率试验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郑纲;陈开利;;钢斜拉桥锚拉板结构模型疲劳试验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胡盈辉;由小川;庄茁;;交变内压与温度作用下的压力容器寿命评估[A];2010’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蕾;金属磁记忆检测机理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仿真[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曹俊伟;基于裂纹扩展理论的船体结构疲劳强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冯观;船舶疲劳强度虚拟测试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刘磊;基于非线性应力峰值自平衡的焊接结构热点应力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卓帅;深水半潜平台全寿命期结构健康状态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一阳;基于临界面法的焊接结构多轴疲劳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丽;输电线绝缘子金具的风振响应及疲劳特性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林莹杰;汽车传动系冲击性能分析系统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何嘉;拱式桥梁及其吊杆的破损安全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闫志峰;织构对AZ31B镁合金板材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1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81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1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