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哈山地区上古生界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08 23:29
【摘要】:哈拉阿拉特山(哈山)地区属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的一部分,邻近玛湖生烃凹陷,但由于受多期推覆运动的影响,烃源岩非均质性极强,成熟度差异较大,储层多为岩相多变的火山岩,小范围内多种类型油气共存。尽管目前已有多口井在研究区上古生界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但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过程仍不清楚。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油藏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明确研究区油气来源、油气成藏过程及控制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提供依据。本文在油气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各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精细的剖析,开展了石油成因类型划分与对比,并讨论了不同类型原油的成因机理;解决了研究区埋藏史难以恢复的实际问题,采用古地温恢复法探讨成藏与构造的关系,结合包裹体分析资料,描述了不同构造单元不同类型原油的成藏过程,指出关键控藏因素,建立地质历史时期的动态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依据成熟度可将研究区原油划分为低熟油(A)、成熟油(B、D)和混源油(C)三大类,并依据生物降解程度将低熟油划分为2类(A1、A2),依据成熟度、姥植比、生物降解程度等差异将成熟油细分为6类(B11、B12、B21、B22、B3、D),其中低熟油(A类)主要分布在B三角带和前缘冲断带中,在推覆体Ⅱ、Ⅲ中也有分布;成熟油(B、D类)主要分布在推覆体Ⅱ、Ⅲ、Ⅳ及A三角带中;混源油(C类)分布在哈山西中部,哈山中地区也分布有混源油。研究区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均来源于风城组烃源岩,其中哈山西低熟油(A类)主要来源于前缘冲断带成熟度相对较低的风城组烃源岩;哈山西成熟油(B1、B3、D类)来源于哈山深部或哈山—玛湖凹陷的斜坡带上的成熟度较高(比玛湖凹陷的低)的烃源岩;哈山中原油(B2类)来源于推覆体下部风古4井区附近风城组沉积中心的烃源岩。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时间存在差异,其中哈山西低熟油在二叠纪末充注;A三角带油气在早、晚二叠纪均有充注;推覆体Ⅱ、Ⅲ中油气存在二叠纪末、三叠纪末两期充注;哈山中哈深2井油藏存在晚二叠纪和侏罗纪两期充注,研究区总体上主要存在三期成藏。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多为源储配置—断层控藏,烃源岩发育范围控制油气分布,断层控制油气的富集,储层岩性物性控制含油气性,最终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相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技术路线图,油气运移,油气藏,分布特征


- 5 -图 1.1 技术路线图Fig. 1.1 Flowchart of analysis technique line(3)在油源对比和烃源灶位置确定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地球化学方法,根据油气藏烃类组成的非均质性分布特征、原油成熟度和部分芳烃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地质单元油气藏油气运移条件,通过流体包裹体资料,研究油气的运移路径,重点分析断层、不整合及火山岩储层在油气运移中的作用,并结合哈山构造样式及演化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展成藏期次研究。

位置图,硕士学位论文,勘探区,成藏条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哈拉阿拉特山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克夏断阶带和哈山构造,南邻玛湖凹陷这一资源丰富的生烃中心,哈山逆掩推覆背斜下部与下二叠统烃源岩对接,断裂带极为发育,是成藏条件优越的勘探区[1-2](图 2.1)。

地质构造图,山地,推覆,地层


图 2.2 哈山地区地质构造图(据王圣柱,2014)Fig. 2.2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Hashan structural belt(According to Wang Shengzhu,revised in 2014)(2)构造演化特征前人研究表明,哈山地区表现多期超覆和削截的地层样式,主要经历了早二叠世末、二叠纪末、三叠纪末、侏罗纪末、白垩纪末五个时期的推覆地层逆掩推覆,此外,喜马拉雅期也对构造产生了影响[72]。可将整个演化分成前后四个较大的阶段,不同演化阶段,哈山东和哈山西存在差异。第一个阶段主要发生于早二叠世末期,这一期变形表现出哈山东部较弱,以双重叠加式构造最为发育;而哈山西部表现更为强烈的多重多套地层叠加的样式,地层推覆过程中还形成了多个三角带构造。第二个阶段发生在二叠世末期到三叠世末期这一大的时期内,大体上认为存在两次变形期,主要特征就是在下二叠统顶板处发生大型滑脱。这一期变形是形成研究区推覆叠加构造的重要时期,哈山东部表现出高角度的叠瓦扇型推覆,而哈山西则为低角度式多次叠加构造,也体现东西部构造差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伟奇;邹育良;张学军;;天然气成藏过程再现分析技术及地质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年02期

2 李仲东;张哨楠;李良;惠宽洋;过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演化及成藏过程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年11期

3 程付启;;天然气成藏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现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6期

4 刘文汇;陈孟晋;关平;郑建京;金强;李剑;王万春;胡国艺;夏燕青;张殿伟;;天然气成藏过程的三元地球化学示踪体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7期

5 张枝焕,邓祖佑,吴水平,常象春;石油成藏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变化及控制因素的综合评述[J];高校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6 袁玉哲;李延钧;刘欢;;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过程与裂缝形成的匹配关系[J];西部探矿工程;2015年04期

7 王茹;;胜坨油田两期成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1期

8 李仲东;惠宽洋;李良;周文;张哨楠;过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J];矿物岩石;2008年03期

9 吕海峰;;两淮煤田煤层气成藏过程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29期

10 余亮;;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原理研究[J];石化技术;201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孟军;张水昌;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傅国友;;喀什凹陷阿克莫木天然气成藏过程及其对地化特征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耿树方;易荣龙;;概述深部地质作用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性[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3 王飞宇;冯伟平;王浩;关晶;周仁志;贺志勇;;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分析深层油气的成因和成藏过程[A];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4 徐旺林;郭彦如;刘俊榜;魏新善;高建荣;孙六一;赵振宇;张月巧;;海相碳酸盐岩成烃成藏过程-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为例[A];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5 王兆明;罗晓容;刘楼军;吴鉴;张秉良;陈瑞银;武明辉;;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信水;高俊;江拓;;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油气来源与成藏过程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4)[C];2015年

7 王勃;孙粉锦;李贵中;柳少波;邓泽;庚勐;;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控气作用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殿伟;刘文汇;郑建京;王晓锋;;煤岩和煤系泥岩在库车坳陷天然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赵子龙;赵靖舟;曹磊;王江涛;;基于充注模拟实验的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A];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10 孙丽娜;张明峰;吴陈君;王自翔;熊德明;妥进才;;不同成因类型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及机理研究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胡清;技术创新精彩演绎能源革命[N];中国能源报;2017年

2 记者 江其勤 通讯员 卢龙飞;石勘院复杂成藏过程重建技术世界领先[N];中国石化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阳;渤海湾盆地生物气成藏过程中散失作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过敏;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阳;哈山地区上古生界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孙杰;中扬子地区下组合成藏过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3 姚立邈;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致密油成藏过程与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4 刘洁琪;煤系烃源岩天然气成藏过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5 陈峰;山东枣庄—滕州地区石炭二叠系页岩气成藏过程及主控因素[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徐昊清;饶阳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7 张涛;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天然气成藏过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8 周延钊;库车坳陷乌什—神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9 缪云;通过成藏过程与开发过程油水置换模式的对比研究探索提高采收率的新途径[D];长江大学;2012年

10 张园园;东濮凹陷古近系深层凝析气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本文编号:2786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86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9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