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中央隆起带东河塘组沉积相与砂体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塔里木中央隆起带东河塘组沉积相与砂体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储层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以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泥盆系东河塘组为研究对象,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按照地层演化-沉积演化-砂体特征的研究思路,运用野外地质资料收集与室内镜下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央隆起带170余口单井划分沉积相,并进行了对比,建立了中央隆起带沉积模式。进而研究了东河塘组沉积期沉积相类型特征及沉积相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规律,在上述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东河塘组砂体特征。在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东河塘组地层年代进行了探讨,本文把东河塘组地质年代定位泥盆系。建立了东河塘组地层划分方案,对不同区域的地层展开了对比研究,将研究区东河塘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野外剖面、钻井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室内测试分析资料,在沉积相标志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剖面特征和演化序列,对研究区泥盆系东河塘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滨岸相、陆棚相、三角洲相三个沉积相类型。其中滨岸相进一步划分为前滨、临滨两个亚相,前滨相又可以划分为砂质前滨和砾质前滨两个微相,进而对东河塘组不同亚段沉积期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东河塘组滨岸相沉积模式。综合地层和沉积两方面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东河塘组砂体特征,对东河砂岩储集类型,储集空间特征以及储集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滨岸砂体在层序演化过程中岩性圈闭形成储层的过程。研究了东河砂岩岩性圈闭发育特征。海侵期储集砂体由前滨和近滨砂砾岩、砂岩组成。最大海泛期由临滨泥或陆棚相泥岩组成,垂向上亦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斜坡带为滨岸与陆地界面,为有利储层发育带。斜坡带区域与砂体之间形成地层岩性遮挡,横向上由前滨砂过渡为临滨细砂岩,构成物性变差遮挡。
【关键词】:中央隆起带 东河塘组 砂体特征 岩性圈闭 沉积相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9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10-12
- 1.2.2 东河塘组研究现状12-14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6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15-16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16-17
- 1.5 主要成果认识17-19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9-29
- 2.1 区域构造背景19-22
- 2.1.1 泥盆系-三叠系构造演化19-20
- 2.1.2 中央隆起带构造演化20-22
- 2.2 区域地层划分及特征22-29
- 2.2.1 东河塘组地层年代归属22-23
- 2.2.2 泥盆系地层划分方案23
- 2.2.3 泥盆系地层发育特征23-28
- 2.2.4 东河塘组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28-29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及平面分布29-50
- 3.1 沉积相识别标志29-36
- 3.1.1 岩石颜色标志29
- 3.1.2 岩石相标志29-30
- 3.1.3 岩石的结构标志30-31
- 3.1.4 沉积构造标志31-33
- 3.1.5 剖面结构特征33-34
- 3.1.6 测井相标志34-36
- 3.1.7 地震相识别标志36
- 3.2 沉积相划分方案36-37
- 3.3 各类沉积相特征研究37-42
- 3.3.1 三角洲沉积相发育特征37-38
- 3.3.2 河口湾沉积发育特征38
- 3.3.3 滨岸沉积相发育特征38-42
- 3.4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垂向演化特征42-49
- 3.4.1 泥盆系古地理背景42
- 3.4.2 东河塘组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42
- 3.4.3 东河塘组不同时期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42-49
- 3.5 东河塘组沉积模式49-50
- 第4章 砂体成因类型50-55
- 4.1 砂体成因类型划分50-51
- 4.2 东河塘组滨岸储集砂体特征51-55
- 4.2.1 岩性特征51-52
- 4.2.2 孔隙类型52-53
- 4.2.3 物性特征53-55
- 第5章 滨岸砂体空间分布规律及岩性圈闭特征55-64
- 5.1 东河塘组砂体横向分布特征55
- 5.2 东河塘组砂体平面分布特征55-61
- 5.3 滨岸型储层与岩性圈闭形成的关系61
- 5.4 滨岸砂体演化过程中岩性圈闭发育特征61-64
- 结论64-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7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查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气事件成藏规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3期
2 李春芹,许建华,郝新武,周李军,王思文;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端复式油气成藏特征[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马丽娟,郑和荣,解习农;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2期
4 刘华,蒋有录,杨万琴,王宁;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源特征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1期
5 刘学锋;巴彦浩特盆地中央隆起带成因机制及油气远景初探[J];河南石油;1997年03期
6 徐守余,李学艳;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模式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1期
7 史双双;祁鹏;艾能平;;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3期
8 贾志斌;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变动与油气分布的相关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2期
9 张明学;刘洋;吴海波;;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变速成图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10 曾宪勇,毛江辉,王立杰,刘青河;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勘探潜力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俊杰;羌塘中央隆起带“展金组”沉积特征与构造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尹微;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寒武系构造—沉积作用及响应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日丽;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志留系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金臣;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构造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孙晓玮;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部东辛地区古近系沙一段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许连杰;塔里木中央隆起带东河塘组沉积相与砂体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裴明波;古中央隆起带深层层序地层学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谢君;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辛地区断裂与油气运聚关系[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本文关键词:塔里木中央隆起带东河塘组沉积相与砂体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