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油田产出液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类代谢产物的快速定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4 09:17
【摘要】:在油田产出液中,由功能性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采油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在其代谢过程中分泌出的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如糖脂、脂肽或中性类脂衍生物等。目前为止,油田水样中表面活性剂物质定量分析尚缺乏成熟而又简便快速的定量方法。而在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对于微生物性能追踪监测,迫切的需要找到一种快速准确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定量方法。因此为了得到一种快速并且准确的定量方法,我们做了如下尝试。本论文主要选取了糖脂和脂肽两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考察,利用排油圈法、苯酚硫酸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排油圈法和苯酚硫酸法进行粗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再结合高效液相法进行精确定量,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优化,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改良的苯酚硫酸法,满足了快速定量的需求,也达到了定量准确性。通过对样品和显色剂比例、水热时间、水热温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浓度100-1000mg/L范围内,在西林瓶中加入0.5mL样品,再加入4.5mL显色剂,80℃下水热1h,测吸光度,得到标准曲线R2大于0.99,可以用于快速定量分析。2、利用改良的排油圈法,满足快速定量的要求,但是相对误差较大。通过对油膜种类、用量、加入样品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100-500mg/L高浓度时,加入液体石蜡量为2-4mL,加入样品的量为10μL,所形成的排油圈较稳定,鼠李糖脂浓度与排油圈直径成良好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的R2都在0.9以上)浓度梯度形成的排油圈大小变化比较明显,重复性比较高;在0-100mg/L的低浓度下,加入液体石蜡量为1-2mL,加入样品的量为50μL时,形成的排油圈较为稳定,鼠李糖脂浓度与排油圈直径成良好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的R2都在0.9以上)。用统计学软件SPSS建立表面活性剂浓度与油膜厚度及排油圈直径关系的预测模型,得到该模型回归效果较好,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预测模型使得在不同油膜厚度下的排油圈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槐糖脂较鼠李糖脂来说,表面活性差一些,相同浓度的样品形成的排油圈要小一些。浓度100-500mg/L,加入液体石蜡2mL,样品10μL,槐糖脂基本符合线性关系,R2在0.9以上。混合样品体积比1:1,液体石蜡2mL,样品10μL,对比两个纯样品的数据得出,混合样品的排油圈直径在两个纯样品形成的排油圈直径之间,小于鼠李糖脂,大于槐糖脂,排油圈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直接分析法,得到用于准确定量的标准曲线。通过对液相色谱流动相类型、流动相比例、流速和样品溶剂进行优化,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的条件,得到了高浓度鼠李糖脂和槐糖脂的标准曲线。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鼠李糖脂进行了定量,通过改变参数,检出限达到0.1mg/L,得到了R2大于0.999的标准曲线,可用于低浓度精确定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35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梅,孙凤荣,侯兆伟,杨振宇,韩培慧;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0年S1期

2 伍晓林,陈坚,伦世仪;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0年06期

3 王雨来;新颖的生物表面活性剂[J];福建轻纺;2002年11期

4 杨师棣;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今日科技;2002年09期

5 李祖义,杨勤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一)[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2年15期

6 I.M.Banat ,汪开治;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2年03期

7 时进钢,袁兴中,曾光明,黄国和,李建兵;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提取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1期

8 徐成勇,鲁时瑛,周莲,周东阳,诸葛健;发酵法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9 傅海燕,曾光明,袁兴中,黄国和,时进钢,钟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提纯及其发展前景[J];生物学杂志;2003年06期

10 王学川;廖银燕;;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及其在工业部门的应用[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开铭;陆丽君;刘佳;黄翔峰;徐竟成;;生物表面活性剂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进展[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包木太;牟伯中;王修林;倪方天;周嘉玺;;采油用生物表面活性剂[A];浙江省化工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二届省(市)际化学化工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马歌丽;彭新榜;谢慧;;三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生长及发酵情况比较[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沈薇;刘彦;宁长发;孟广荣;杨树林;;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5 杨世忠;刘向阳;牟伯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赵力;金艳方;孙扬;沈超;赵燕;李宏梅;韩立滨;;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工艺研究[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强婧;尹华;彭辉;叶锦韶;秦华明;张娜;何宝燕;;Pseudomonas aeruginosa S6分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杨利娟;李卫平;黄通旺;胡忠;;一株海洋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初步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董宪红;吕振山;;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菌种采油性能研究[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孙晓霞;张波;;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有害赤潮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以槐糖脂为例[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秀兰;今年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奖揭晓[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记者 徐瑞哲 实习生 欧阳龙武;工业味精”微生物造[N];解放日报;2006年

3 李宏乾;绿色化学走近日常生活[N];中国化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钱欣平;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促进有机物降解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丁立孝;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生产及其结构、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梁运姗;不同介质环境中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降解生物质的作用[D];湖南大学;2011年

4 宋丹丹;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行为及在疏水性有机污染修复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王大威;高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及其驱油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达;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功能基因的定位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姜妍;红平红球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娟;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修复沉积物中铅污染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白艳芬;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产物的初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畅;产生物表面活性剂低温菌的筛选及初步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黄杨;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优化培养及在稠油降粘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7 张聪;油田产出液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类代谢产物的快速定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王鹏;Vibrio sp.3B-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任洁;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秦新政;采油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株的筛选与发酵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92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92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