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萨尔图油田A区块低渗储层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15:05
【摘要】:萨尔图油田A区块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该区的主要产层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当前原油含水量接近90%,注水开发已经难以满足区块动用的经济性要求,亟需采用三次采油措施。但有关该区块低渗透储层渗流特性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规律尚不清晰,因此,本论文以该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渗透储层表面活性剂促渗助驱的相关实验研究,旨在掌握表面活性剂对该区低渗透储层驱油效果的控制规律,为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油奠定基础,同时,从理论上探索表面活性剂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的规律。本文利用宏观驱替实验、微观可视化实验及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分析并确定了表面活性剂驱油对于提高研究区低渗透储层采收率的规律和机理。主要认识如下:1.形成了一种完善的测定低渗透率岩心的单相和两相启动压力梯度方法,并研究不同界面张力活性剂溶液对启动压力的影响。研究显示,当低渗透储层注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之后,低渗透率岩心的最小启动压力与拟启动压力显著减小。而且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越大,影响启动压力和非达西渗流越明显。在低渗透率岩心中油相遇水相两种流体运移时,油水驱替速率比与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呈正比,与含水饱和度呈反比。在同一油水速率比条件下,界面张力与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呈正比,与含水饱和度呈反比。2.研究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油水界面张力值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不同油水界面张力值条件下低渗透率岩心相渗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低渗透率值的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非常大,并且残余油饱和度也较大,但是油水两相的渗流区很窄,且一次水驱岩心的采收率非常小;当注入水的界面张力值减小时,油水两相渗流的区域面积变大,且油相的相对渗透率变大,在残余油状态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也变大,从而使采收率提高。3.表面活性剂溶液段塞驱油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率岩心一次水驱采收率较小,当注入表面活性剂溶液段塞之后,水驱采收率增大。油水界面张力值越小,注表面活性剂溶液后采收率增长幅度越大。一次水驱过程中,稳定时的压力值很高,当注入表面活性剂段塞之后,水驱注入压力减小,且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值越小,降压率越大。4.采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润湿性低渗透岩心一次水驱驱油效果,及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和降压幅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低渗透储层内,具有弱水湿性质的岩心一次水驱采收率最大,中性润湿性岩心次之,亲油岩心最小。不同润湿性低渗透率岩心,当注入表面活性剂段塞之后,降压幅度是不同的。具有中性性质的岩心降压幅度最大,具有弱水湿性性质的岩心次之。一次水驱、表面活性剂驱油及二次水驱的总采收率显示,具有弱水湿性性质的岩心采收率最大,具有中性性质的岩心次之,具有亲油性性质的岩心最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357.46
【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0-10技术路线图

低渗岩心,界面张力,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


图 2.1 低渗岩心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值与界面张力关系如图 2.1 所示,当油水界面张力值减小时,应用表面活性剂使采收率的增长幅当油水界面张力值从 0.0594mN/m 减小到 0.00005mN/m 时,采收率增长幅度从3.24%增大到 8.01%。研究显示,在岩心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够减小界面张力相渗流得到改善,并使残余油运移被拽成油丝最后断裂成油珠,油珠被驱替走界面张力的值越小,分散在孔隙喉道处的油珠产生的贾敏效应越低,易使油珠从孔隙喉道中开采出来,达到大大降低残余油的效果。油水界面张力值越小,油滴直径越小且分布越均匀,结果使流体运移的阻力降低,最终取得大大提高效果。二、岩心 2 号(8.31μm2)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实验2 号岩心渗透率大小为 8.31μm2。进行一次水驱、注入 0.5PV 表面活性剂溶液二次水驱后的实验数据如表 2-11 所示。表 2-11 不同油水界面张力下的驱替结果岩心编号饱和油cm3一次产油 cm3一次水驱采收率%油水界面张力×10-3mN/m二次产油量 cm3二次水采收

低渗岩心,活性剂,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


图 2.2 低渗岩心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值与界面张力关系如图 2.2 所示,当油水界面张力值减小时,应用表面活性剂使采收率的增长幅当油水界面张力值从 0.0594mN/m 减小到 0.00005mN/m 时,采收率增长幅度从3.61%增大到 10.92%。三、岩心 3 号(31.34μm2)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实验3 号岩心渗透率大小为 31.34μm2。进行一次水驱、注入 0.5PV 表面活性剂溶液二次水驱后的实验数据如表 2-12 所示。表 2-12 不同油水界面张力下的驱替结果岩心编号饱和油cm3一次产油 cm3一次水驱采收率%油水界面张力×10-3mN/m二次产油量 cm3二次采收1 3 5.28 2.22 41.31 59.4 0.23 4.22 3 5.29 2.17 40.26 9.3 0.40 7.43 3 5.27 2.20 41.00 0.81 0.56 10.4 3 5.25 2.14 39.99 0.145 0.61 11.如表 2-12 所示,进行一次水驱时 3 号岩心(31.34μm2)的采收率比前两块岩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禄;高建;刘莉;;应用CT技术研究岩石孔隙变化特征[J];石油学报;2009年06期

2 王香增;江绍静;余华贵;王成俊;;延长油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J];应用化工;2009年06期

3 缪云;周长林;王斌;李华斌;;高温高盐低渗油层表面活性剂增注技术研究[J];钻采工艺;2009年02期

4 李爱芬;刘敏;张少辉;姚军;;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赖枫鹏;李治平;;21世纪的中国石油外交合作[J];资源与产业;2008年01期

6 曾联波;漆家福;李跃纲;;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s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Extra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at the South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7年03期

7 唐衍伟;黄运成;杨婕;;中国石油进口参与国际定价的现状、趋势及策略分析[J];资源科学;2007年01期

8 郝斐;程林松;李春兰;周体尧;姚运杰;;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陈涛平;蒲春生;;低渗透油层超低界面张力化学驱油方式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孙卫;史成恩;赵惊蛰;赵蕾;;X-CT扫描成像技术在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_2储层为例[J];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平;稠油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吴家文;低渗透油层微观孔隙内流体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3 王瑞飞;低渗砂岩储层微观特征及物性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洪亮;砂岩微观剩余油物理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林涛;不同驱油体系对低渗透油藏适应性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3 刘继军;低张力驱油体系对中低渗透油层适应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794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94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9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