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柴达木盆地三湖—一里坪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

发布时间:2020-08-23 14:24
【摘要】:柴达木盆地三湖—一里坪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气产区,随着生物气的探明程度提高、生物气勘探难度加大。近年来,在该区新近系地层中发现丰富的热成因气资源,有望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本文通过开展第四系—新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烃源岩中微生物种类及比例检测、生物气生成机理研究、生物气主力烃源岩产气层段探讨、新近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模拟、新近系热成因气生气机理、生烃史、聚集时期研究等工作,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三湖地区生物气与热成因气生成机理不同,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丰度能够客观评价三湖—一里坪地区新近系—第四系生物气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地层中可溶有机质丰度远远大于传统的TOC检测值,对生物气资源评价意义重大。三湖—一里坪地区新近系地层中存在的低温热力降解有机质作用与地层中微生物降解有机质作用相结合,共同为地层中产甲烷菌提供丰富的营养底物。(2)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剖面上与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相关的菌群种类和相对丰度特征。0~1000m水体中氯离子含量高,水体盐度大,硫酸盐含量较高,较高的盐度和硫酸盐含量强烈抑制了与产甲烷作用相关的菌群的活动;1000m~1750m,随深度增大,水体盐度降低,硫酸盐含量显著减少,嗜盐细菌比例显著降低,产甲烷过程相关的微生物逐渐活跃。1750~2300m井段纤维素—蛋白质分解菌、嗜酸菌、嗜甲基菌活跃,纤维素—蛋白质分解菌的降解作用将为产甲烷活动提供丰富的营养来源。(3)采用生物标志物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第四系—新近系地层中产甲烷菌分布特征,结合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成果、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沉积环境、成熟度演化研究,建立三湖地区生物气生成演化剖面,探讨了新近系—第四系生物气的生成机理。1250~1750m纤维素—蛋白质分解菌、嗜酸菌、嗜甲基菌、产甲烷菌明显活跃,显示该段产甲烷作用强烈,为生物气主力产气层段;2300m~3300m地层中产甲烷菌活跃。该层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稳定,有机质类型明显变好。该层段低温热力有助于烃源岩中的有机质释放出小分子化合物,为产甲烷菌提供营养底物,为产甲烷菌的主力产气层段。(4)开展新近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模拟,结合沉积埋藏史、热史,建立了新近系不同层系烃源岩生烃史模型。N_2~3烃源岩自1.0Ma开始进入生气门限,现今成气转化率仅1%,N_2~2烃源岩自2.8Ma开始生气,现今生气转化率达到7%,N_2~1烃源岩自5.3Ma开始生气,现今生气转化率达到25%。(5)利用碳同位素动力学探讨了新近系热成因气的聚集时期。台深1井区N_2~2底天然气主要聚集了0.4Ma以来所生成的天然气,对应的甲烷转化率约20%,属于阶段聚集成藏。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13
【图文】:

分布图,暗色泥岩,分布图,优质烃源岩


图 3-3 三湖—一里坪地区 N21暗色泥岩分布图Figure 3-3 Distribution of N21dark mudstone in Sanhu-Yiliping area上第三系上油砂山组(N22)也是该区暗色泥岩的主要分布层段,厚度较大布较广。平面上,N22下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碱石山—鸭湖一带,岩性以—深灰色半深湖相泥岩为主,最大地层厚度 900 米;N22上段优质烃源岩段主于三湖地区鸭湖—台南一带,岩性以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地层厚度 500图 3-4)。

分布图,暗色泥岩,分布图,优质烃源岩


图 3-3 三湖—一里坪地区 N21暗色泥岩分布图Figure 3-3 Distribution of N21dark mudstone in Sanhu-Yiliping area上第三系上油砂山组(N22)也是该区暗色泥岩的主要分布层段,厚度较大布较广。平面上,N22下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碱石山—鸭湖一带,岩性以—深灰色半深湖相泥岩为主,最大地层厚度 900 米;N22上段优质烃源岩段主于三湖地区鸭湖—台南一带,岩性以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地层厚度 500图 3-4)。

分布图,暗色泥岩,分布图,有机质丰度


图 3-5 三湖—一里坪地区 N23暗色泥岩分布图Figure 3-5 Distribution of N23dark mudstone in Sanhu-Yiliping area3.3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岩石中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有机质丰度是烃源岩最基础的评价指。多数学者认为在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第三系烃源岩评价过程中,既不能直采用我国湖相泥岩评价标准,也不能套用碳酸盐岩评价标准[69,70]。以往柴达木地第三系烃源岩的研究中,多将泥岩和碳酸盐岩的烃源岩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定生油岩有机碳下限为 0.25%[71]。本论文中选用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参数生潜量和氯仿沥青“A”进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同时,针对第四系生物气的有机质丰度研究,选取了可溶有机质含量进行有机质丰度评价。烃源岩 S1+S2参数与 TOC 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指示该区有效烃源岩的最低2]。其解释为:岩石的矿物质在热解分析过程中要吸附烃类物质,在 TOC 小于一值时,岩石中绝大部分可溶烃和热解烃被吸附;当 TOC 达到一定范围,岩石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翔涛;;测井技术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2期

2 王婉婷;;鄂尔多斯盆地X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评价[J];辽宁化工;2019年03期

3 李英英;;潍北凹陷烃源岩测井曲线响应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年01期

4 吕冰洋;;海—塔盆地巴音戈壁凹陷烃源岩地化特征及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18年04期

5 孔杰;;涠西南凹陷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测井预测模型优选及应用[J];石化技术;2018年05期

6 刘继龙;;X凹陷P层组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锰业;2019年03期

7 席胜利;刚文哲;杨清宇;陈果;刘亚洲;王宁;刘兰;;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定边地区长7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J];现代地质;2019年04期

8 吕晔;徐思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烃源岩品质分析及其沉积期古氧相研究[J];中国矿业;2018年03期

9 关德范;;烃源岩生油模拟实验仪的研制与实验[J];中外能源;2018年05期

10 刘芳;陈恭洋;李光来;;模糊聚类分析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凯禧;姚长华;郭清正;;印度扇深水区烃源岩评价[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4)[C];2015年

2 张小环;邹长春;;松科2井东孔上白垩统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与测井评价[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二)——专题81: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专题82:工程结构性态化设计与地震韧性、专题83: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C];2017年

3 黄长兵;彭遥圆;王俞文;崔长鹏;蒋文才;;致密油烃源岩有机质总量TOC评价方法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4 李瑞江;付立新;杨桦;梁锋;邓以清;;江西萍乐坳陷西部下二叠统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宋换新;文志刚;唐友军;;南陵、无为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柳少鹏;周世新;王保忠;李靖;张海坤;巩书华;;烃源岩评价参数与油页岩品质指标内在关系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7 任以发;曹海虹;田荣斌;;松南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井中化探录井中热解对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王雅琳;钟建华;;富县地区延长组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9 朱光有;金强;戴金星;张水昌;;“复合生烃系统”-陆相断陷盆地烃源岩评价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夏中源;姜在兴;刘圣乾;金忠慧;刘晖;;青海南部开心岭冻土区二叠系水合物烃源岩评价[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尤克;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马超 通讯员 李力;打造专家人才“孵化器”[N];中国石油报;2018年

3 黎娅君;王晓梅们在做一项地球上“最乏味”的研究[N];中国青年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谨;柴达木盆地三湖—一里坪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D];长江大学;2019年

2 葛海霞;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主控因素[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3 冯留雷;辽中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王元;莺琼盆地烃源岩生源构成、生烃潜力及其控藏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年

5 杜添添;大兴安岭西部晚古生代地层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烃源岩评价[D];吉林大学;2018年

6 刘庆;陆相断陷盆地成烃与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彭德华;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泊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耿新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热解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吉利民;陇东西峰地区三叠系油源、成烃母质及其发育的古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10 陈君青;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低丰度烃源岩排烃特征及有效性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岑;东濮凹陷南部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D];长江大学;2019年

2 王翔宇;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渐新统东营组三段烃源岩预测及评价[D];长江大学;2019年

3 张晗;柳参1井单井地质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4 安鑫胜;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长9烃源岩石油资源量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5 李程;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中央构造带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8年

6 李艳青;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烃源岩生烃过程的油或气—铀关系实验及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8年

7 杨乐;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8 王昀颀;滇东北及邻区万寿山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9 靳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页岩油形成条件及资源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10 乔锦琪;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东部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801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01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