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深海管柱式气液分离器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2:25
【摘要】:气液分离器是水下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柱式气液分离器(gas-liquid cylindrical cyclone separator简称GLCC)具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等优势在深海油气分离场合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然而GLCC的分离机理十分复杂,关于其流动和分离特性的研究还没有得到满意的成果,因此阻碍了GLCC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GLCC速度分布、压力分布、旋流的衰减特性、旋流的稳定性和截面的液相体积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在湍流模型的选择上:将标准k-ε模型、RNG k-ε模型和RSM模型与课题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RNG k-ε模型所得压降值更接近实验值;在气液两相流模型的选择上,基于欧拉模型的多相VOF模型能描述与实验类似的气液相交界面,因此更适用于模拟GLCC内的气液两相流动;气液两相间的作用力以曳力为主,且曳力采用Symmetric模型更容易描述GLCC筒体内上部携带液滴的现象。(2)GLCC内切向速度的分布在径向呈“M”型分布,中心区域形成强制涡,两边区域形成自由涡,最大切向速度随着轴向位置上移而不断减小。切向速度受喷嘴结构影响较大,新月形喷嘴入口截面切向速度较大,造成壁面处较大动量损失,而矩形喷嘴对应的动量损失相对较小;喷嘴面积对速度分布也有很大影响,随入口面积减小,与喷嘴连接的一侧切向速度逐渐增大,对弯道处壁面的切削作用增大,动量损失增大,衰减加快。(3)随操作气量和液量增大,GLCC筒体内压降值逐步增大。整个GLCC静压变化并不明显,只在喷嘴入口截面上左侧壁面冲击区域处有静压突变。喷嘴结构和截面积对此冲击区域影响很大。新月形喷嘴相较于矩形喷嘴冲击区域更大;矩形喷嘴面积越小,冲击压力越大。(4)旋流衰减性和稳定性方面:气液两相在筒体上部入口附近高度旋流衰减较快。在z1700mm时,气速对切向速度衰减影响较大,气速越小衰减越快;在z1700 mm时气速对旋流衰减影响很小。GLCC筒体分离空间内旋流摆动幅度很大,在GLCC筒体上部空间内,矩形喷嘴相较于新月形喷嘴涡核摆动幅度更小,流动更加稳定。同一矩形喷嘴时,随喷嘴面积的减小,旋流稳定性增加。(5)在大液相流量下,喷嘴入口截面积减小不利于气液两相预分离;在GLCC入口区域存在一液体滞留区,该区域面积随喷嘴入口面积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喷嘴对应的滞留区域最小,性能更优;在GLCC入口上部区域右侧壁面液相体积分数相较于左侧壁面更大,且此区域随着喷嘴截面积的减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2#喷嘴时实现最优。在GLCC筒体下部空间,0#喷嘴气核宽度和长度明显越大,而三种矩形喷嘴下,气核随喷嘴截面积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从液相体积分布可以看出,2#喷嘴在大液量下,分离性能更优。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952
【图文】:

示意图,水下生产系统,示意图


第 1 章 文献综述第 1 章 文献综述柱式气液分离器的概述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油气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大部分开采的地,这就使得陆地资源越来越少。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油气需求,向深海。深海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流程如图 1. 1 所示,它是深海油气障,其中油气分离至关重要。传统的油气分离方法主要依赖重力来是笨重、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等问题,已无法满足深海高压环境的构紧凑、体积小巧的油气分离器-管柱式气液分离器便具有明显的优lsa 大学在 1994 年研制的。Watson[1]和 Davies 等[2]将传统的重力分离海洋平台工况下的分离效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LCC 的分离效重力分离器。

多相流,第一,流程


图 1. 2 第一台投入生产试验的 GLCCFig1. 2 The first GLCC in subsea separation systemC 另一个广泛的应用是多相流测试[6]。GLCC 用于多相流测试时,多合用于气多油少时。GLCC 用于多相流测试的流程如图 1. 3 所示。

多相流,流量测试


图 1. 2 第一台投入生产试验的 GLCCFig1. 2 The first GLCC in subsea separation systemC 另一个广泛的应用是多相流测试[6]。GLCC 用于多相流测试时合用于气多油少时。GLCC 用于多相流测试的流程如图 1. 3 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美悦;;新型气液分离器设计[J];农业工程;2019年09期

2 白玫;;气液分离器的结构改进研究[J];化工与医药工程;2018年03期

3 张德元;;天然气研究院研发的“立式气液分离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6年06期

4 叶卫东;仇亭亭;陈静一;韩道权;高宇;;单双级重力式气液分离器结构优化及分离性能仿真[J];化工机械;2017年03期

5 张凯;董玉飞;;稠油火驱尾气地面气液分离器流场数值模拟[J];城市地理;2017年10期

6 李晓林;;基于斜板式气液分离器的设计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32期

7 倪高国;;兴瑞化工成功实施液化机组气液分离器出口管改造[J];氯碱工业;2013年12期

8 王尊策;崔航;李森;徐艳;张井龙;;井下螺旋式气液分离器分离性能的数值模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06期

9 张凤喜;;强吸气液分离器的设计和应用[J];石油工程建设;2010年02期

10 栾一刚;马正伟;荀振宇;孙海鸥;;U型单元气液分离器阻力及防浪性能研究[J];汽轮机技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开奇;;卧式气液分离器直径的计算[A];全国冷冻、冷藏企业管理及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康勇;;超声速低温气液分离器物性变化分析[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海飞;刘照智;张雷杰;黄福友;;低温气液分离器水击振动实验研究[A];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9年

4 陈存良;;强制气液分离器在低温分离工艺中的试验分析[A];2005年石油装备技术发展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赫;臧润清;;卧式气液分离器再循环制冷系统试验分析[A];第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论文集[C];2018年

6 宗露香;张小松;;一种多机并联回油方案的理论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铭;国德防;毛守博;卢大海;王海胜;;空调系统中气液分离器有效容积的探讨[A];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臧润清;吴腾飞;;制冷系统气液重力分离的理论研究[A];第五届全国冷冻冷藏产业(科技、管理、营销)创新发展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陈杰;覃峰;葛勇超;;乘用车热泵空调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论文集[C];2018年

10 周帼彦;凌祥;涂善东;;螺旋片导流式分离器分离性能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立满;气液分离器入口管内液塞耗散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2 岳向吉;应用动网格技术模拟滚动转子压缩机的流动特性[D];东北大学;2011年

3 王晓萍;井下分离系统中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及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海;基于PSO-SVM的多联机气液分离器插反故障诊断[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许东兵;新型叶片式气液分离器性能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3 许如敏;深海管柱式气液分离器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4 陈晓慧;流体物性对管柱式气液分离器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5 张光才;井下气液分离器分离性能及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6 王佩弦;沉箱式水下气液分离器设计及其分离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7 张安妮;浮子阀型油气井压裂液返排液气液分离器结构及性能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8 马燕飞;熔盐堆裂变气体在分离装置中分离长度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9 孙立圆;组合式井下气液分离器分离效果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10 肖遥;某卧式气液分离器结构优化设计[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5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05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c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