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微孔材料ZSM-5-KIT-6的合成及其在柴油加氢脱硫中的应用
【学位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E624.8
【部分图文】:
图 2-3 DBT 的 HDS 反应路径Fig. 2-3 HDS reaction pathways of dibenzothiophene张登前等[6]制备了介微孔复合材料 BK,将其负载 NiMo 活性组分用于 DBT 的 HDS 反应。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当质量停留时间为 0.75in mol-1时,NiMo/BK 催化剂的活性约为相同反应条件下 NiMo/Al2 2.8 倍、NiMo/KIT-6 的 3.8 倍及 NiMo/Beta 的 13 倍。NiMo/BK 催化良的 HDS 性能归因于该催化剂既具有 Beta 类似的酸性,又具有 KIT似的孔道结构。该研究还提出了 DBT 分子在介微孔复合 NiMo/BK 剂上的反应网络如图 2-4。其中 1、2、3、4、6 与传统催化剂 NiMo/Al2 DBT 进行加氢脱硫反应的典型路径相同,而反应 5、7、8、9 则只在 NiMo/BK 催化剂上。从反应产物看,二甲基十氢萘的异构Iso-DM-Decalin)和烷基环己烷异构体(Alkyl-CH)则是间接加氢脱物。与上述提到的李阳等人提出的反应路径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催 NiMo/BK 强酸性导致的。NiMo/BK 催化剂不仅拥有大量的 L 酸,
4 NiMo/BK 催化剂上 DBT HDS 可能的反应路径on network of the HDS of dibenzothiophene over NiMo/过包覆法制备了新型介微孔复合),并担载活性组分 NiMo 制成催化剂 DBT 的 HDS 反应中发现,NiMo/ZK-W 的催化活性。如图 2-5 所示,从反应与 NiMo/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反应统路径外,还出现了异构脱硫路径(Is并且从反应产物看,ISO 路径为 4,6上加氢脱硫的主要路径,NiMo/ZK-W 具
图 2-6 孔壁晶化法示意图Fig. 2-6 The schematic of wall crystallization methodHoang 等人[18]在加热的条件下使用四丙基氢氧化铵对 SBA-15 的前驱体处理,原本 SBA-15 无定形的孔壁再一次结晶,得到了半结晶孔壁的新介孔材料,取名为 UL 沸石。XRD 表征发现,UL 沸石的孔壁已由原来的无定型状成长为纳米微晶,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合成过程中的参数条件来改变复合材料的结晶度以及孔径大小。由于合成的复合材料的介孔孔壁不再是无定型状而是由晶化形成的纳米微晶构成,因此复合材料具有比原材料更高的水热稳定性及酸强度。孔壁晶化法就是通过将材料进行第二次晶化使微孔分子筛的初级和次级结构单元进入到介孔分子筛的孔壁中,增强其孔壁的强度,使其具备更强的酸性及水热稳定性,并且复合材料具备介孔和微孔的多重结构。(2)硬模板剂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方刚;;探讨柴油加氢脱硫装置工艺技术的选择[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年24期
2 杜洪;;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工艺技术现状及节能方向分析[J];化工管理;2017年07期
3 李曼尼;杨锡尧;;γ-Al_2O_3载体的宏观结构对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4 ;渣油沸腾床加氢脱硫中小型试验[J];辽宁化工;1976年03期
5 郑鲜;郑艳;赵红霞;;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研究[J];石化技术;2016年11期
6 谷佳占;郝培波;;探究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技术改造[J];化工管理;2017年23期
7 李立权,曾茜,俞仁明,吴宜东;国内最大的蜡油加氢脱硫装置的设计和多方案运行[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3年07期
8 黄志渊;;加氢精制数学模型的研究——(Ⅲ)加氢脱硫过程的动力学模型[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0年03期
9 王坤;方向晨;刘继华;宋永一;柳伟;白天忠;刘洪海;;柴油加氢脱硫反应路径影响机理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2年09期
10 罗翔;肖尚辰;侯凯湖;;催化裂化汽油窄馏分加氢脱硫动力学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生福;;介孔分子筛负载磷化物催化剂及加氢脱硫性能[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2 霍全;张登前;孙胜男;费韬;窦涛;潘惠芳;;介微复合孔道L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对催化剂的柴油加氢脱硫性能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霍全;张登前;孙胜男;费韬;窦涛;潘惠芳;;介微复合孔道L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对催化剂的柴油加氢脱硫性能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大会论文集(介孔材料、MOF、吸附和催化专场)[C];2009年
4 艾中秋;;环境中硫化氢对W-Ni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孙厚祥;王倩;梁明友;申宝剑;郭巧霞;;SAPO-5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加氢脱硫反应中的应用[A];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会场:MOFs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多孔复合材料[C];2017年
6 陈霄;王军虎;梁长海;;新型NiFe双金属硅化物的制备及其加氢脱硫性能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7 杨凯旋;陈霄;齐骥;张亮亮;梁长海;;负载型贵金属硅化物催化剂用于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8 杨晓宇;王祥生;马安;刘民;袁景利;陈立东;靳凤英;龙化云;郭新闻;;金属氧化物组合改性HZSM-5/Al_2O_3催化剂对加氢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葛冬梅;张浩;马守涛;张波;马铭庆;;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李玉洋;肖承坤;胡笛;段爱军;;不同形貌Al-SBA-15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DBT加氢脱硫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栗清振;新型催化剂助超低硫柴油生产降本增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刘成军邋信明亮 王丽;加氢脱硫装置为奥运“加油”[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朱黎明;镇海炼化加氢脱硫技术不断创新[N];中国石化报;2003年
4 李天;国际石化行业投资最新动态[N];中国工业报;2004年
5 林奕鸣;清洁汽油:降低硫含量技术面面观[N];中国石化报;2005年
6 赵体威;创世界一流迈出坚实步伐[N];中国石化报;2003年
7 姜小毛 苏焕琳;九江石化加氢脱硫改造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郑伟;催化汽油加氢脱硫技术通过评估[N];中国化工报;2004年
9 王强邋熊德伟 宋虎堂 谢涛 黄海荣 谢文飞 黄勇胜;透视日本公司节能与TPM管理[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记者 徐沛宇;亏损悖论:升级不升级公众皆是埋单者[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思嘉;钼基材料表界面形貌效应及其催化加氢脱硫和析氢反应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2 董超;载体改性对钯和铂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3 王瑶;用全硅MCM-41担载Co-Mo和Ni-Mo硫化物研制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余夕志;汽油和柴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反应动力学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5 王薇;MoS_2和CoMoS相结构与加氢脱硫反应化学研究[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孙志超;金属磷化物催化剂制备、改性及其加氢脱硫(氮)反应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程芹;离子液体对Ni_2P/SiO_2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强化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施炜;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水滑石微观结构及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机理[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9 白金;二苯并噻吩及其加氢中间体在体相金属磷化物上的加氢脱硫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韩姝娜;氮化物对加氢脱硫影响的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婷;磷化镍表面噻吩加氢脱硫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庄洪庆;介孔γ-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其在柴油加氢脱硫中的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高琦;介微孔材料ZSM-5-KIT-6的合成及其在柴油加氢脱硫中的应用[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4 刘晓潘;MoO_x·REHY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5年
5 闫洪振;微波作用下不同晶型氧化铝载体的加氢脱硫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6 张大龙;溶胶—凝胶法本体型Mo-Ni复合氧化物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制备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李秋蓉;Ni_2P/ZrO_2-SBA-15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加氢脱硫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8 郑鹏;含硫模型化合物加氢脱硫机理理论及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9 王鹏飞;焦炉煤气二级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10 陈小虎;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09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0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