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施工压力曲线评价压裂缝网的复杂度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E357
【部分图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1.5 技术路线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分别利用裂缝在扩展以及闭合时的压力变化来对裂缝复杂度进行评价,因此分为两个方法,分别为施工压力曲线波动法及改进的 G 函数法,最后将两个方法的诊断结果与微地震和生产数据相对比,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图 2.1 不同裂缝监测技术的可靠性对比ig. 2.1 The reliability of all kinds of fracture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technology微地震裂缝诊断方法水力压裂的过程中,储层内的岩石由于受到高压破裂,而岩石在破裂的同出地震波,而微地震监测通过收集这些地震波确定地层的破裂事件,再绘图像,从而实现对裂缝形态的定量表征。微地震监测来源于声发射和地震于其所需要的一些参数实现并不能确定,如震源方位、开始震动的时间等地震监测和常规的地震勘探并不相同,只能借鉴部分以往的技术。于体积压裂而言,目前常用的微地震监测方法主要有井下监测与地面监测的主要特点是检波器与声源位置更近,因此也就排除了很多干扰因素,的衰减问题以及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噪声。在接收到这些微地震信号后,级检波器上的信号就能够判断出震源所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排除响,通常选取被监测井的邻井,在该井中放入一定数量的检波器,让其成
图 2.2 地震、微地震、声发射事件对应的频率范围. 2.2 The frequency range of earthquake, microseismic and acoustic emi场实际应用之中,要先确定压裂的层位,再根据层位和井位选择测井,并尽可能地将检波器放在与压裂层深度相同的层位,以便地层破裂所产生的能量。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将其送入地面监测从而确定地层中具体的破裂位置。在确定所有的破裂位置之后缝的图像,从而确定裂缝的几何参数。井下监测的主要优势是能,提高可信度。面微地震监测原理微地震监测来源于对自然地震的监测。水力压裂过程中,由于绝剪切破裂或具有剪切破裂的成分,因此在地层的破裂过程中会地震能量,包括压缩波和剪切波。因此,实际观测中采用三分量用横波资料进行微震事件定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双双;沈飞;虞建业;杲春;;一种快速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施工压力计算方法[J];内江科技;2013年07期
2 ;一种监测井底施工压力的油管压裂管柱[J];国外测井技术;2018年01期
3 邹念兹;;重力堰堤施工简介(续)[J];有色金属;1951年10期
4 刘晓妤;;江陵凹陷深井重复压裂问题分析及工艺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5 刘志森;江厚顺;;实验设计方法在气井完井管柱选择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年04期
6 陈守雨;;CDM-PKN压裂模型研究[J];中外能源;2016年01期
7 鱼文军;陈效领;刘新力;李恩耀;李腾;;一种级差式投球滑套节流摩阻的计算方法研究[J];新疆石油科技;2016年02期
8 赵玉东;;致密油储层压裂液岩心伤害评价研究[J];中国石油石化;2016年S2期
9 谢小蓉;周静;杨波;李红林;刘鸿莉;;酸处理降低破裂压力的研究与现场应用[J];钻采工艺;2017年04期
10 杨俊;;港口航道工程的施工技术探讨[J];珠江水运;201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韩秀玲;杨贤友;石阳;连胜江;李向东;高莹;;超深裂缝性储层压裂开发施工参数优化研究[A];油气藏改造压裂酸化技术研讨会会刊[C];2014年
2 杨战伟;张杨;王辽;腾起;王丽伟;高莹;韩秀玲;;库车山前超深巨厚储层缝网改造有效性评估研究[A];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4工程技术)[C];2018年
3 李会作;;油田井下作业防溢控制技术的应用[A];《采油工程文集》2015年第3辑[C];2015年
4 王鸿伟;刘光玉;彭蕾;孟祥民;朱兆鹏;李君;;吉林松辽盆地南部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压裂改造工艺技术[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湖北 叶祝颐;高速堵车减免收费当成制度常态[N];中国商报;2010年
2 叶祝颐;拥堵时减免收费当成制度常态[N];法制日报;2010年
3 记者 江怀远;强力推进常安高速建设[N];益阳日报;2015年
4 李国强;“不锈”的英名[N];建筑时报;2006年
5 记者 周大彬 通讯员 孙志华;背水战“四最”[N];丽水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姚志远;利用施工压力曲线评价压裂缝网的复杂度[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李晓娟;土体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邓燕;大位移井水力压裂裂缝起裂机理研究及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4 张震寰;深层环境气井压裂工艺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5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2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