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评价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我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为大型新生代山间盆地(图 1-1,图 1-2,图 1-3)。已发现的油田大部分分布于盆地西部的尕斯断陷及其周缘,主要产油层为古近系-新近系(马寅生,201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对油气等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高位,柴达木盆地等西部老油气田随着资源不断枯竭,面临后备资源不足,稳产增产压力大。近十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青海油田、胜利油田等石油企业在中国北方(天山-兴蒙构造带)以石炭-二叠系为目的层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在地层划分对比、层序地层、沉积充填与沉积体系、构造改造等基础地质领域,以及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等石油地质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新认识(朱筱敏,2008)。证实柴达木盆地部东东部石炭系残留厚度比较大,地层保存比较好,初步评价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资源量为6.14×108~7.23×108吨,显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资源潜力很大, 是油气资源战略突破的新领域(马寅生,2012;康玉柱,2012)。
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型、排烃史模型和油气运聚史等方面工作,建立新的油气资源评价模型来科学评价油气资源,为柴达木盆地周缘以及整个天山-兴蒙石炭-二叠的油气资源科学评价提供模型,为尽快实现工业油气流突破提供基础。
图 1-2 柴达木盆地卫星遥感影像图Figure 1-2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map of the Qaidam Basi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纹瑕;陈辉;巩国丽;朱建佳;邢星;李瑞;;51年来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气候特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08期
2 赵卫卫;查明;吴孔友;;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地质学报;2008年02期
3 杜忠明;樊龙刚;武国利;魏红红;孟庆任;;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演化[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12期
4 曾庆猛;刘成林;马寅生;张贵斌;毛智慧;;电磁资料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力学学报;2017年01期
5 王子明,阮家聚,魏国显,骆飞,左海,卫林;柴达木盆地东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应用研究与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年06期
6 周翥虹;连莉文;梁家騵;;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模拟及其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0年02期
7 刘天绩,徐凤银,陈世悦,侯恩科;柴达木盆地东部“走廊域”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哈连来;侯俊卿;;保护天然植被势在必行——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恶化看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J];青海农林科技;1981年02期
9 万和文;唐领余;张虎才;李春海;庞有智;;柴达木盆地东部36~18kaB.P.期间的孢粉记录及其气候环境[J];第四纪研究;2008年01期
10 曹广超;李玲琴;王晓鹏;马占杰;;基于AHP分析的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利;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冰;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改造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2 张旺;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纪至今热史及成熟度演化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3 李晓媛;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气吸附特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刘玉梅;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界含油气性初步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5 赵艳;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展布及裂缝发育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马帅;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7 陈涛;末次冰消期以来柴达木盆地东部风成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5年
8 刘晓光;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沉积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2838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3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