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陕西永陇矿区东部侏罗系延安组聚煤规律及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17 20:41
   论文在充分收集以往资料及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情况,以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沉积相、构造演化特征及聚煤规律为主线,根据钻孔岩芯及野外露头的观察、测井曲线、煤岩工业分析、显微组分的鉴定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侏罗系延安组的沉积相特征、构造特征、聚煤规律及煤层气富集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最终对该地区的聚煤规律及煤层气资源潜力给出了较为合理的总结与评价。根据矿区侏罗系延安组地层发育特征、划分依据,尤其是较为稳定的几个标志层,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研究区的延安组由下向上依次划分为延安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缺失第四、五段。认为研究区延安组第一段、第二段为主力煤层发育层位,其中延安组第一段发育3号煤层,延安组第二段发育2号煤层。研究区侏罗系延安组主要发育湖泊相及河流相,其中延安组第一段主要发育湖泊相,以滨湖亚相为主。第二段、第三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河流相为曲流河相,发育河床亚相。依据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的弱褶皱作用、燕山运动时期的挤压作用、喜山运动时期的伸展断陷作用,结合煤层的赋存特征及岩层的出露特征,对研究区内的构造演化特征作了简要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内诸多褶皱的形成是由燕山运动早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初具规模,后期的北西-南东向应力作用大致定型,喜山运动最终定型。由此重点分析了永陇矿区东部的韩家井田东西部煤层底板高差大的原因。研究区3号煤层主要发育于滨湖相的泥炭沼泽,煤层发育区域大部分为厚、巨厚煤层,且展布面积较大;2号煤层主要发育于曲流河相的河漫沼泽,煤层发育较3号煤层薄,展布面积较3号煤层大幅萎缩。整个延安组煤层的发育既有受先期地貌特征的影响,又有遭受后期构造抬升及冲刷作用的影响。依据研究区内煤层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结果,结合煤层气估算的结果(几个井田2号、3号煤层的煤层气资源量估算为19.38×108m3,其中韩家井田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为8.31×108m3,占到了总资源量的44%),参考煤层气样品采集的情况,认为永陇矿区的韩家井田可作为煤层气勘探或开发的有利区。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618.1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及矿区概况
        2.1.1 区域构造
        2.1.2 矿区概况
    2.2 地层
        2.2.1 三叠系
        2.2.2 侏罗系
        2.2.3 白垩系
        2.2.4 第三系
        2.2.5 第四系
    2.3 含煤地层
        2.3.1 含煤地层划分
        2.3.2 含煤地层特征
第三章 延安组沉积特征
    3.1 沉积相识别标志
        3.1.1 岩石学标志
        3.1.2 沉积构造特征
    3.2 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2.1 湖泊相
        3.2.2 河流相
    3.3 沉积相展布特征
        3.3.1 沉积相演化特征
        3.3.2 沉积序列垂向组合特征
        3.3.3 连井相剖面特征
        3.3.4 测井相特征
        3.3.5 沉积相平面分析
第四章 构造地质特征
    4.1 主要构造形迹
        4.1.1 断裂
        4.1.2 褶曲
    4.2 构造演化特征
    4.3 构造演化对研究区东部煤层沉积的影响
第五章 延安组聚煤规律研究
    5.1 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5.2.煤层平面展布特征
        5.2.1 3 号煤层展布特征
        5.2.2 2 号煤层展布特征
    5.3 聚煤规律
        5.3.1 滨湖沼泽体系中泥炭沼泽相成煤作用
        5.3.2 河漫沼泽体系成煤作用
    5.4 控煤因素
        5.4.1 古地貌控煤因素
        5.4.2 古环境控煤因素
        5.4.3 构造演化对煤层剥蚀的影响
第六章 延安组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
    6.1 煤层气基本地质条件
    6.2 煤岩、煤质特征
        6.2.1 煤岩特征
        6.2.2 煤的变质程度
        6.2.3 煤质特征
    6.3 煤层气储集条件
    6.4 煤层气赋存条件
        6.4.1 封盖保存条件
        6.4.2 水文地质保存条件
        6.4.3 构造保存条件
第七章 延安组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
    7.1 煤层气数据来源
    7.2 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
        7.2.1 储量计算单元
        7.2.2 储量计算边界
        7.2.3 资源量估算方法
        7.2.4 资源量估算主要参数确定
        7.2.5 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
    7.3 煤层气资源量潜力预测结果
    7.4 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剑波;;黔北煤田官田坝向斜勘查区煤层气赋存及潜力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6年03期

2 江林华;姜家钰;谢向向;;基于Langmuir吸附的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的对应关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年01期

3 王向浩;王延忠;刘坤;张磊;林中月;;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年05期

4 李清;;延川南煤层气藏水文地质特征与产能关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年02期

5 苏方绒;南武校;李亮;;园子沟矿井煤层气资源赋存规律浅析[J];陕西煤炭;2014年01期

6 刘军;李智学;;永陇矿区天堂勘查区煤层赋存规律[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7期

7 李鹏;;永陇矿区东段延安组煤层赋存规律[J];陕西煤炭;2011年02期

8 邓春苗;汤达祯;许浩;陶树;;彬长地区延安组含煤地层沉积特征[J];洁净煤技术;2011年01期

9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杨振宇;季强;王涛;胡建民;陈宣华;;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J];地质学报;2007年11期

10 李斌;孟自芳;宋岩;李相博;;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沉积响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勇;鄂尔多斯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洁;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聚煤规律与煤层气富集规律[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周正;鄂尔多斯南缘构造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李向平;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物源环境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4 张忠义;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洛河组—环河华池组沉积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5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45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