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的地质结构及形成演化

发布时间:2020-10-20 12:31
   车排子凸起位于西准噶尔推覆体的最南端,是准噶尔盆地与西准噶尔造山带的关键结合部位,记录了丰富的陆内构造变形信息。开展车排子凸起地质结构及形成演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其构造属性,同时对于研究陆内构造变形过程与变形机制以及推进深层石炭系油气勘探进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应用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方法,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浅表地质、最新钻井及3-D地震资料、地球物理测深等资料,系统开展车排子凸起地质结构、形成演化和成因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火山岩同位素年龄结果揭示车排子凸起石炭纪火山喷发事件集中在300Ma,313Ma和322Ma左右,并结合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的对比分析揭示该凸起石炭系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希贝库拉斯组和上石炭统哈拉阿拉特组。据区域性不整合面特征将该凸起划分为石炭系、二叠-三叠系、侏罗系、白垩-古近系以及新近-第四系等5个构造层。(2)通过构造变形特征解析,以深部低速层及泥盆系滑脱层为界,建立车排子凸起深部双重构造、浅部逆冲叠瓦扇与叠加构造楔叠加的分层地质结构模型,揭示了车排子凸起具有东西分带(自西向东划分出后缘逆冲带、中部逆冲带、车浅5井逆冲带、前锋逆冲带以及前缘单斜带)、南北分段(中二叠世构造活动为北强南弱、晚三叠世至侏罗纪为北弱南强)特征,厘定其东部边界断层红车断层和红3井东侧断层为“上陡下缓”的几何形态,认为车排子凸起为冲断推覆体的前锋。(3)通过地震剖面精细解析所揭示的构造变形时间及其变形特征,厘定车排子凸起经历了中二叠世强烈挤压逆冲、晚二叠世至晚三叠世继承性逆冲叠加、侏罗纪伸展-聚敛旋回、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调整以及新近纪-第四纪压扭掀斜等5个构造演化阶段。(4)通过车排子凸起断裂活动期次、强度,构造变形缩短量以及与周缘构造单元的构造关系的研究,建立车排子凸起旋转式递进变形的动力学模型,认为车排子凸起二叠纪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是在周缘板块会聚背景下的西准噶尔推覆体的前锋响应。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模型图,造山带,山带,模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Kusky, 1997; Johnston 2008)等。以及古生代增生型造山带:东欧的加里东造山带、北美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和中亚造山带等。国内对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昆仑-阿尔金-祁连山、天山、阿尔泰以及秦岭造山带,认识与厘定出多个岛弧及弧盆系统(赖绍聪等, 2000; 潘桂棠等, 2012; 许志琴等, 2013; Xiaoet al. 2013;王大川等, 2015; Dong et al., 2015; 陈柏林等, 2016; 夏林圻等, 2016;朱文斌等, 2017),这表明中国碰撞造山的形成也历经了早期重要的俯冲增生造山过程。

示意图,构造模式,陆内,示意图


图 1-2 陆内构造模式示意图(据张国伟等, 2013)大陆岩石圈复杂的流变学结构(纵向分层性,横向不均一性)决定了大陆构造的复杂性。纵向上的分层性表现在不同的深度流变学性质具有显著的差异,对此,不同学者建立了大陆岩石圈不同分层模型(图 1-3)(Kohlstedt et al., 1995;Burov and Watts, 2006; Bürgmann and Dresen, 2008),在认识方面存在较大争议。

示意图,流变学结构,大陆岩石圈,模型


图 1-2 陆内构造模式示意图(据张国伟等, 2013)大陆岩石圈复杂的流变学结构(纵向分层性,横向不均一性)决定了大陆构造的复杂性。纵向上的分层性表现在不同的深度流变学性质具有显著的差异,对此,不同学者建立了大陆岩石圈不同分层模型(图 1-3)(Kohlstedt et al., 1995;Burov and Watts, 2006; Bürgmann and Dresen, 2008),在认识方面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跃武;岳剑民;韩大邦;;新疆奎屯车排子垦区地方病水化学特征及病区分布规律关系的研究[J];新疆医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2 韩其庆;新植苹果园如何进行管理[J];新疆农垦科技;1988年01期

3 毛寅;;新疆石油勘测与气象[J];新疆气象;1989年06期

4 郭仲军;刘云峰;;车排子油田成长记[J];中华儿女;2011年02期

5 米巨磊;王鹏丽;马万云;王熠;李二庭;;车排子凸起南缘原油类型划分及油源分析[J];地质论评;2017年S1期

6 袁玲;;车排子地区复杂油性分布规律及有利地区预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7 董大伟;李理;王晓蕾;赵利;;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构造演化及断层形成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年04期

8 章乃民;冯丽晔;;特殊气候对车排子垦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J];新疆农垦科技;2012年05期

9 贺绳武;车排子农场粘壤土棉田的播前耕作[J];新疆农业科学简报;1958年S4期

10 吴贻钦;车排子地区蜂群的越冬及管理[J];新疆农业科学;197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宇生;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的地质结构及形成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董大伟;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断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温雅茹;车排子北部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空间表征及有效性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郄润芝;车排子凸起断裂结构及其封闭性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于晓东;叠后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在车排子东翼石炭系中的应用研究[D];长江大学;2019年

3 常敏;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4 张保玉;车排子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二段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5 杨斌;车排子北部石炭系油藏构造与成藏关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6 张明;车排子地区地震沉积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陈玉芳;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赫俊民;车排子地区岩性油藏地震描述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刘荷冲;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湾组含油气砂层地震精细解释与有利区预测[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10 程长领;车排子地区白垩系石油地质条件综合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本文编号:2848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48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b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