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04:57
   本论文以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长岭凹陷为研究区,通过开展上白垩统嫩江组精细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有效烃源岩、沉积相及储层特征、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建立长岭坳陷层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阐明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规律,结合地震、测井资料的处理和精细解释,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开展有利区带目的层段和有利储集带的研究,揭示嫩江组油气富集规律和复杂油藏的成藏规律。该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在嫩江组寻找岩性及低幅构造油气藏,探索和发现新的储量、产能接替区,对长岭地区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利用钻井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对研究区嫩江组进行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和对比,最终将嫩江组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12个四级层序,与段、砂组对应关系较好。嫩江组地层厚度变化小,呈现东厚西薄、北厚南薄特征,底部发育底超,向西、向南逐步上超。通过对研究区构造反射层进行对比追踪可知,区内主要发育四种类型断裂,明水组末期形成三个北东向断裂带,油源断裂多而集中,能垂向沟通源储。在化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测井拟合,对全区的烃源岩资料进行分析可知,嫩江组整体泥岩发育,其中嫩一、二段烃源岩尤为发育,在腰英台西部及所图地区成熟度相对较高,是有效烃源岩发育区。通过对研究区钻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的研究,结合测录井资料解释,分析该地区的沉积体系特征,建立沉积体系模式,明确有利储层的亚相、微相及岩性特征。研究区嫩江组时期主要为北部远源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储层主要发育在嫩四段,为三角洲前缘外带-前三角洲沉积,砂体横向分布相对稳定,展布范围较大,但普遍较薄(2-4m)、以粉砂岩为主,总体表现为中-低孔、低-特低渗的特点,物性纵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通过落实油气来源与成藏期次,解剖区内及邻区典型油气藏,研究油气藏特征及纵横向分布、变化规律,明确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不同类型油藏的成藏模式。研究区嫩Ⅰ、Ⅱ段烃源岩为低熟-成熟阶段,油气靠断层向上运移,在距断层较近的高部位聚集成藏;嫩江组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及构造油藏,油气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嫩四Ⅵ、嫩四Ⅳ、嫩四Ⅲ砂组,平面上构造油藏零星分布。嫩江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第一、储层对含油性的控制:油层井受沉积相微相控制明显,各砂组油层都分布在砂体尖灭处即相变处。同时,物性对含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物性越差,含油性越低。第二、断裂对含油性的控制:嫩江组泥岩发育,断裂除了沟通油源外,还起到对油气的遮挡作用,可阻挡油气横向运移。因此,在有效烃源区内,有效油源断裂带及有利储层区是有利勘探区带。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长岭,嫩江组,勘探成果,分公司


2012年腰英台南部在“深浅兼顾”的思路下部署腰南5井,获日产9.64方工业油流,长岭凹陷中石化探区嫩江组首次获得工业油流突破,并于2012年提交石油预测储量4615.21万吨,由此拉开了长岭凹陷嫩江组油气勘探的序幕(图0.1)。图0.1 长岭凹陷嫩江组勘探成果图(据东北油气分公司,2013)2012年继腰南5井突破后,在长岭凹陷以嫩江组为目的层展开部署了腰南6、腰南7、腰南10等井。钻探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嫩江组岩性及低幅构造油气藏具有识别刻画难、主控因素复杂的特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建立长岭坳陷层层序地层格架,明确层序与地层的对应关系,阐明层序地层构成特征及分布规律,结合地震和测井资料的相关技术,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有利层段及储集带的研究;系统进行嫩江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总结该类复杂油藏的成藏规律。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寻找岩性长岭凹陷腰英台探明3500 万吨所图探明 76万吨长岭凹陷腰南 5腰西 3仙 3仙 2

凹陷构造,区划图,长岭,分公司


长岭凹陷构造区划图(据东北油气分公司,2013)

声波曲线,嫩江组,突变界面


之下自然伽马呈平直段,界面之上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曲线变化幅度明显增强(图2.2)。图2.1 腰英台地区DB15井嫩江组与四方台组不整合界面图2.2 腰英台地区DB15井姚家组与嫩一段、嫩一段与嫩二段岩性突变界面③ 湖泛面湖泛面通常可以指示基准面上升的最高点处,通常,该时期的沉积物一般沉积于半深湖或深湖条件,具有质纯色暗的特征,此外,由于该时期的生物生长条件、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好,从而使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化石含量较高,且富含有机质,而且,湖泛面的等时性较好。因此,湖泛面在建立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以及对其中砂体进行追踪、对比、描述中具重要作用。地层不整合面岩性突变界面褐色泥岩细砂岩灰绿色泥岩灰色泥岩褐色泥岩油页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明玉;张顺;付秀丽;张晨晨;;松辽盆地萨尔图地区嫩江组二段滑塌扇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5期

2 莫午零;吴朝东;张顺;;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沉积相地震成像[J];古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3 孙雨;马世忠;张大智;赵慧;于利民;张永波;;源外岩性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J];地质论评;2010年04期

4 沈武显;樊太亮;王宏语;宫雪;侯伟;王进财;;松南长岭地区坳陷层油气富集规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喜;黄玉欣;朱文方;;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沉积演化特征[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1期

6 潘树新;郭维华;马凤良;董丽红;张萍;刘小芳;于连忠;郑长龙;郑红军;;松辽盆地榆树水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相特征及勘探潜力[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1期

7 沈扬;贾东;宋国奇;丁咸宝;李茂榕;;源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主控因素及地质评价——以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春光油田为例[J];地质论评;2010年01期

8 郭泽清;刘卫红;张林;张绍胜;孔骅;;中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5期

9 席党鹏;李罡;万晓樵;荆夏;李顺;;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组—嫩江组一段地层特征与湖泊演变[J];古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10 孙雨;马世忠;张秀丽;刘广林;;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2858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58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6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