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典型砂质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解剖

发布时间:2020-10-29 06:38
   辫状河砂体一般具有较粗粒度和高孔渗的“泛连通体”特点,是陆相盆地中重要的储集砂体,也是国内外沉积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我国油田生产开发普遍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对辫状河砂体内部结构及剩余油的分布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辫状河沉积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较多的沉积模式,但对于辫状河储层砂体储层内部结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成果和认识基本处于定性或半定量阶段,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具有较大难度。本文以渤海P油田馆陶组L62小层砂质辫状河沉积为例,通过选定沉积模式、沉积类比建立地质知识库、储层构型研究和剩余油分析对砂质辫状河的储层内部结构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展开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研究区沉积背景和基础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在该油田的研究成果,选定了砂质辫状河储层结构单元沉积模式。该类辫状河主要发育辫状河道、心滩砂坝和溢岸沉积,其主要特点为具有明显边界的辫状河道沉积,且辫状河道与心滩砂坝在平面上呈“宽坝窄河道”的沉积样式;通过Google Earth软件平台对现代辫状河沉积5级结构要素辫流带、4级结构要素辫状河道和心滩坝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研究区其他层位已有的辫状河储层精细解剖结果进行砂体规模大小的测量统计,并对不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砂质辫状河储层结构样式地质知识库,为下一步储层内部结构解剖中砂体边界的刻画提供指导和约束作用,使辫状河的研究进入定量分析的阶段;以“动态演化过程分析”分析核心,沉积学过程分析为基础,利用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对L62小层砂质辫状河储层砂体按照“复合辫流带-单一辫流带-心滩坝、辫状河道”逐级展开研究,并且形成了一套砂质辫状河储层结构解剖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不仅使解剖结果与单井相符合,而且能够给出明确的沉积过程解释,因而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以储层结构为基础,依据剩余油形成的渗流机制和渗流差异,分析注采对应关系,对剩余油的分布范围进行预测。通过对剩余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了三种剩余油类型,即高渗通道屏蔽剩余油、非渗透遮挡剩余油和低渗缓冲剩余油。
【学位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辫状河沉积


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次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图 1-1),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辫状河沉积模式的选定辫状河沉积样式复杂,沉积模式多样,在砂体解剖过程中,不同的沉积模式指导,会有不一样的分析思路和不一样的认识结果,所以辫状河沉积模式的选取显得尤为关键。本地研究通过岩芯、测井、录井等资料,对研究区馆上段沉积背景进行分析,结合地层厚度趋势和砂体展布规律,参考前人在该油田的研究成果,确定辫状河的沉积模式,对后续的储层结构解剖提供指导作用。

地理位置,油田,整装油田,中海油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2.1 研究区地理概况渤海 P 油田为中海油与康菲公司合作开发的海上大型整装油田,该油田位于渤海海域的中南部,研究范围为东经 120°02′00~120°10′00″,北纬 38°18′00″~38°26′30″,西北距塘沽约 216.00km,东南距蓬莱市约 80.00km(图 2-1),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 27~33m。

构造位置,明化镇组,下段


图 2-2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Fig.2-2 Regional structure location map of P oil field图 2-3 研究区地震剖面图Fig.2-3 Seismic Profile of P oil field馆 陶 组明化镇组下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倩;安瑞冬;李嘉;徐亚亚;宋以兴;;辫状河流形态形成及演变机制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9年06期

2 廖保方,张为民,李列,逯径铁,葛云龙,闻兰,薛培华,郭睿;辫状河现代沉积研究与相模式──中国永定河剖析[J];沉积学报;1998年01期

3 葛云龙,逯径铁,廖保方,李列,张为民,闻兰,薛培华,郭睿;辫状河相储集层地质模型——“泛连通体”[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05期

4 李志威;吴叶舟;胡旭跃;周银军;闫霞;;长江源通天河段辫状河道形态特征与变化规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年09期

5 张善义;兰金玉;;辫状河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6期

6 白振强;;辫状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7 董福湘;赵冰仪;王志华;刘立;;松南十屋断陷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李杨阳;高鹏;;X凹陷H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J];中国锰业;2018年01期

9 朱志军;黄宝华;郭福生;郑海峰;姜勇彪;;江西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白垩系辫状河相沉积及其丹霞地貌发育特征[J];地球学报;2012年03期

10 杨志成;吕坐彬;李红英;刘喜林;王欣然;;低幅构造砂质辫状河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研究——渤海旅大油田馆陶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文楷;辫状河砂岩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于文斌;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何苗;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沉积演化及地质背景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舒萍;辫状河储层构型建模方法及参数敏感性分析[D];长江大学;2019年

2 刘怡婷;辫状河河道砂坝物理沉积模拟实验[D];长江大学;2019年

3 向祥恩;典型砂质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解剖[D];长江大学;2019年

4 吴叶舟;基于遥感影像分析的长江源辫状河道形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5 李杨阳;辫状河水槽模拟实验及储层地质知识库的设计[D];长江大学;2018年

6 陈梁;典型砂体储层内部结构解剖[D];长江大学;2018年

7 高畅;辫状河储层构型及非均质性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孔令运;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9 王瑞丽;孤东油田七区西辫状河砂体水淹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10 吴亚峰;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0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60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4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