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驱后油层调驱堵压结合提高采收率方法和应用研究
【学位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E357.46
【部分图文】:
图 1-2 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因果鱼刺图Fig. 1-2 Polymer solution viscosity loss causality fishbone diagram图 1-3 阳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曲线Fig. 1-3 The influence of cations on the viscosity of polymer solution在喇嘛甸油田北东块葡 I1-2 油层聚驱后小井距高浓度聚合物度达到 2962mg/L,提高采收率仅 6.12%。表明高浓度聚合物驱显,但驱油效果较差,因此提高采收率幅度低。合驱技术研究现状0204060801000 20 40 60 80黏度(mPas·)氯离子浓度(mg/L)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
Fig. 1-5 The tracking curve of south three east triad test area after polymer flooding单流阀 注入管线 静态混合器 注入井口图1-6 三元复合体系不同部位结垢情况Fig. 1-6 The scaling condition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ernary complex system对于三元复合体系,虽然充分发挥了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1)三元复合驱药剂成本高;(2)因结垢导致地面系统管线堵塞,集输能耗增大,维修维护工作量增多,难度提高,成本加大,如图1-6所示;(3)三元复合0510152025306065707580859095100阶段采出程度(%)综合含水(%)注入孔隙体积PV数模预测含水 全区含水实际采出程度 中心井区含水数模预测采出程度 全区采出程度96.495.688.16.236.174.89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度变细、砂体向正韵律过渡,形成含泥粉砂流河垂向序列、突出的底部冲刷构造、典型水层理,系河流二元结构的典型代表。人研究成果为大面积连片沉积的河道砂体,积微相的的精细识别和井间组合发现,区内的废弃河道特征:微电极曲线呈底突顶渐的曲线为高幅值、而中上部的幅值中等,确定。PⅠ22泛滥PⅠ21泛滥平原相沉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雪鹏;;S油层聚驱提效的几点认识[J];化工管理;2017年17期
2 吴新勃;;聚驱集油管道高回压成因分析及淤积规律研究[J];石化技术;2017年10期
3 魏敬国;;喇嘛甸油田聚驱液稀释方案优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年08期
4 孙建英,方艳君;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4期
5 杜丙录,王祝文;大庆萨南油田南二区西部聚驱初期特征[J];世界地质;2003年01期
6 邓景夫;李云鹏;贾晓飞;吴晓慧;刘斌;;稳定聚驱阶段相渗曲线动态反演方法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3期
7 寇根;吕道平;刘同敬;江礼武;周建;;砾岩油藏聚驱窜聚综合评价[J];中国测试;2016年S2期
8 张娟;;水驱“九率”聚驱“七率”监督考核平台设计与实现[J];信息系统工程;2014年08期
9 刘宇;;东区聚驱不均衡开采及后续调整措施效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8期
10 林立;;优化二类油层聚驱注采关系的做法及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卫;聚驱后油层调驱堵压结合提高采收率方法和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2 张可佳;基于混合智能的聚驱区块生产动态预警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皮彦夫;非均质厚油层聚驱后化学驱室内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4 闫文华;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改善聚驱效果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5 王武;萨北开发区聚驱后微生物调驱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黄善波;聚驱井采出液流动规律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张莉;聚驱后油藏复合驱油技术及矿场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冯玉良;聚合物驱动态预测及其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柴方源;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贾智淳;全隐式化学驱油藏教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宏杨;杏六区中、西部聚驱受效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2 李佳雯;等流度调驱技术在聚驱后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3 孙艳宇;基于数字化孔隙模型的聚驱相渗曲线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4 曲国栋;X区中部PI1~2层不同聚驱段塞组合优化方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5 马金江;南一区中块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控水提效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6 张轶群;大庆油田二类储层聚驱效果影响因素[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7 甘露;孤岛油田注聚驱水淹层岩石物理参数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张雯;三类油层聚驱动用程度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9 岳青;聚驱前后储层物性变化及挖潜对策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10 舒志华;二类油层水聚驱接触带动态特征及调控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7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67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