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形虫壳体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915;P618.13;P532
【部分图文】:
士学位论文 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古环境气候演化,之后,结合前人关于介壳化石意义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本次研究介壳化石在组合进一步讨论每个阶段的古环境古气候特征;介壳化石得出的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中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和副特提斯该地质时段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的因素及该地质。主要研究思路示意图如图 1-1 所示。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柴达木盆地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古环境古气候意义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巨大山间盆地(韩文霞,2008;宋博文,2013;Miao etal,2016;Du et al,2018),位于 90°~99°E,35°~39°N 之间,为西宽东窄的菱形盆地,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延伸(图 2-1)。柴达木盆地主要被三大山脉所围限,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东北为祁连山脉,南部为东昆仑山脉,具有特殊的盆山构造格局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盆地内总体上西北高而东南低,柴达木盆地大地构造处于亚洲中轴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结合部位(曹国强,2005),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受印度板块不断向亚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远程效应和特提斯海的阶段性俯冲消减及退却闭合作用的影响(夏国清,2012;鲍晶,2017)。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古环境古气候意义历了两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古近纪(E)-中新世(N2)为伸展凹陷阶段,盆地为前陆盆地,上新世(N1)-第四纪以来(Q)为挤压-走滑-退覆阶段,盆地属挤压走滑推覆性坳陷盆地(王步清,2006;罗群,20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新民;刘池洋;罗金海;曾方明;陈大友;张越清;;柴达木盆地上干柴沟组时代归属及代号变更建议[J];现代地质;2014年06期
2 刘琪;李凤杰;郑荣才;刘殿鹤;蒋斌;;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年01期
3 孙国强;马进业;司丹;王海峰;王珑;史基安;;地震属性在马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4 陈吉;谢梅;史基安;张永庶;孙国强;吴志雄;王国仓;;柴北缘马北地区下干柴沟组储层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5期
5 蒋宏忱,于炳松,王黎栋,穆剑,刘忠宝;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6 张俊锋;柴先平;;柴达木盆地马北地区下干柴沟组储盖组合[J];内江科技;2014年11期
7 王改卫;纪友亮;张敏;邵文斌;张跃忠;;红柳泉-跃东地区中新统上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8 王海琦;祁文彬;;柴西南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J];甘肃地质;2018年02期
9 易定红;裴明利;袁剑英;曹正林;吴武军;;柴西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上干柴沟组物源与沉积体系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0年02期
10 刘丰;肖传桃;丁静;范君;;柴西南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东升;柴达木盆地西南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体系及有利砂体预测[D];西北大学;2006年
2 石金华;柴西南扎哈泉地区致密油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张津宁;柴达木盆地西部生储盖岩系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D];西北大学;2016年
4 夏国清;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记录[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尉亚民;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6 贾自力;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压力系统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穆剑;柴达木盆地红狮地区第三系层序地层特征和控制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晓宇;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与成岩作用[D];兰州大学;2019年
2 陈伟;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形虫壳体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古环境古气候意义[D];兰州大学;2019年
3 刘永杰;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鲤科化石及其沉积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4 加伟祥;柴北缘仙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5 周科;柴西缘干柴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物源分析与沉积特征[D];长安大学;2015年
6 胡顺庆;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7 武向峰;柴达木盆地西部上、下干柴沟组湖平面变化程式及控制因素[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邵威;柴达木马北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地震沉积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王纹婷;柴北缘西段下干柴沟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乐;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十二井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5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7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