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优势渗流通道动态识别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00:44
   陆相砂岩油藏在经过了数年的注水开发后,油藏由于受到注入水的冲刷、浸泡等作用使得油藏中的非均质性程度愈发严重,从而在油藏中的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发育形成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的优势渗流通道。此类通道的发育将严重影响低油价时代背景下高含水期油田的油田开发效益。为此,本文通过对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运用正交试验来确定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动态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析油水井注采量来快速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的方法。该方法,在平面上主要是对“多元回归方法”与“容阻模型方法”的优化,考虑了“注水延迟效应”,可快速判断优势渗流通道的方向;纵向上,则是对“注采量劈分方法”进行了优化,在对油井产量劈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研究区块的高含水油田的新型水驱曲线,并基于此水驱曲线来反算高含水期的相渗曲线,从而对高含水期的油井产量进行劈分,快速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的所在层位。最后,运用本文的所建立的方法可对优势渗流通道进行识别与分类,并由此可建议油田开展针对性的措施达到来降低吨油注水成本,从而提高水驱油田在高含水期的经济效益。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E31
【部分图文】:

吸水剖面,大庆油田,不同时期,渗流通道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经调研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可知,前人己经对优势渗流通道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总体来看,国内主要关于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机理开展了大??量的物理模拟实验,并提出了多种识别方法。国外在早期主要采用了示踪剂的方??法来进行识别,而在近些年来则主要通过分析动态生产数据来反演地质条件从而??进行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1.2.1?国内研究??对于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机理方面:??-2-??

区域图,渗透率,区域,渗流通道


Fig?2.1?Water?washing?dgree?in?different?permeability?areas??的调研和分析表明,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油差异。本文中的研宄针对实际地质条件设计出多种情况内非均质性及沉积韵律对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影响。??非均质性对优势渗流通道的影响分析??究认为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形成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强层间非均质性地层,优势渗流通道容易在高的地层中经注入水突进而形成。表2.1是设计用于模的各小层的物性情况。??表2.1各小层物性情况??Table?2.1?Physical?properties?of?layers??孔隙度(%)?渗透率(mD)??28.62?603.43??

数模,模拟结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设计中,I单层的物性条件最好,II单层物性条件次之,III的单层物性条件??是最差的。由此,经计算得出三个单层的层间非均质性的程度程度为:变异系??的值为:0.52,突进系数的值为:1.70,级差的值为:3.79,可判断其属于强层??非均质性范围,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参照上述参数,设置概念模型,模拟三个单层的水驱开发效果,图2.2显示??了三个小层模拟生产到油井含水率超过90%,即进入到特高含水期的情况。从模??结果来看,注入水沿渗透率相对较高的I层快速推进到油井井底并形成水淹,??相对于II层而言,水淹程度更强,而III层则表现为水驱程度相对不高,在上部??存在有相当部分的剩余油。对比分析可认为,强层间非均质性容易导致注入水??高渗透的地层中快速突破,这对于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斌;许瑞;傅程;张威;史振中;宋考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优势渗流通道定量识别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年11期

2 禹影;;聚合物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识别与治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4期

3 周志军;王胡振;张小静;刘薇薇;王春尧;;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识别水驱优势渗流通道井和层[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年21期

4 张航;李治平;郝振宪;;利用动态数据判断优势渗流通道[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年12期

5 龚晶晶;唐小云;曹华;陈雪凝;方度;;曲流河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年07期

6 张宁宁;王崟;;胡状集油田X区块优势渗流通道描述技术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11期

7 严松伟;梁海鹏;杨东;邓锐;;优势渗流通道灰色系统识别方法[J];石油化工应用;2016年07期

8 何元元;;边底水凝析气藏优势渗流通道判别方法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年12期

9 刘洪;;优势渗流通道的试井解释方法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年02期

10 韩丽霞;耿秋红;;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技术在西区沙二上~(2+3)油藏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中超;非均质油藏水驱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及四维地质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光耀;济南岩溶大泉优势渗流通道识别[D];济南大学;2019年

2 岳圣杰;优势渗流通道动态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3 李振;注水开发油藏优势渗流通道识别[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4 陈博洋;数据挖掘在优势渗流通道表征的应用实践[D];长江大学;2018年

5 曹鹏;注水开发砂岩油藏优势渗流通道模拟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6 巴忠臣;水驱砂岩油藏优势渗流通道识别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刘阳;王官屯油田西区孔一段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8 刘会;注水开发油藏优势渗流通道的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张东旭;X井区油层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方法及剩余油挖潜潜力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10 谭江;堤坝管涌集中渗流通道形成机理及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1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81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a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