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火驱油及热反应改质火驱油化学性质与发泡性能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E357.44;TE622
【部分图文】:
图 1.1 火烧油层采油方式示意图Fig 1.1 The schematic diagram In-situ combustion已经完全燃烧过的区域,基本上不含有原油。温度长时0℃左右。即火线所在区域,该区域温度最高,可达到 400℃及以原油中的重质组分受热缩合生焦并裂解,生成的焦炭作为氧气相对不足无法完全燃烧会发生部分氧化反应。该区温度相对燃烧区较低。原油主要发生裂解反应,生质组分。轻质组分受热变成蒸汽,推动油藏向前移动。此区域内生成的轻质组分蒸汽冷凝并释放热量。从区域内富集从前几个区域驱替出的油品,温度接近原没有受到火烧油层影响,保持原始油藏的状态。域并不是各自独立,相邻区域之内存在过渡现象[2]
流法ikerman 法[60],向一定体积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匀速通入高度和消泡时间。Karakashev[61]和 Carey[62]改进了装置,石英,有利于气体在液相中均匀分散。此方法适用范围最斜法ml 表面活性剂溶液从 450mm 高度落下,测量最大泡沫泡沫层高度。该方法只适用于常压以及低黏度易发泡体发泡性关系。它方法石油科学研究设计院[63]提出一种评价原油发泡性的方法。,将能成膜的环的最大直径称为临界直径,临界直径越大稳定,越容易发泡。an[64]等人设计了一种评价原油发泡性能的装置,如图 1.2
图 2.1 稠油常压高温发泡性能评价装置示意图气瓶 2.二氧化碳气瓶 3.氮气减压压力表 4.二氧化碳减压压力表 5.氮气浮子流量计化碳浮子流量计 7.三通阀 8.铁架台 9.旋转三通阀 10.升降台 11.砂芯气体分散器 1泡测试管柱 13.冷凝管 14. 温度控制仪表 15. 水浴恒温箱 16. 高温油浴装置g 2.1 1.nirtogen cylinder 2.carbon dioxide cylinder 3.nirtogen cylinder vacuum presuge 4. carbon dioxide cylinder vacuum pressure gauge 5. nitrogen float flow meterrbon dioxide float flow meter 7.triple valves 8.steel stand 9.triple valves 10.lift tab Sand core gas diffuser 12. Foaming measurement test double decker 13. Condensing Electronic temperature control instrument 15. water bath device 16. high temperatubath device.2 高温高压热反应釜此高温高压热反应釜采用了电炉丝及耐火泥炉膛加热形式,温度 PID 智制,控温、测温双标显示,采用法兰式柔和性石墨垫片进行密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慧东;;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7年27期
2 向玲;甄亚菲;李瑞;;化学驱油技术对环境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7年16期
3 尉立岗;张玄奇;;乳状液驱油的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4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简介之三 火烧驱油安全配套技术[J];现代职业安全;2003年12期
5 孙举;;微生物驱油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16期
6 白玉;赵黎明;张喻鹏;杜坤;;火驱油藏工程分析与设计[J];石油化工应用;2019年11期
7 陈勇;耿雪丽;徐鹏;谭云贤;汪卫东;王新;;罗801块微生物驱油菌种代谢产物分析[J];石油钻采工艺;2006年01期
8 侯涛;;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年04期
9 冯庆贤,李玉萍,陈智宇;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的监测[J];油田化学;2001年01期
10 刘伟;;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J];化工管理;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相春;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微生物驱油技术完善与应用[D];西北大学;2016年
2 商巧燕;CO_2驱油系统热力学性质和传递性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3 王苏里;陕北地区Y油田A井区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目的层优选与数值模拟[D];西北大学;2016年
4 罗婷婷;陕北地区A油田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藏表征与数值模拟[D];西北大学;2016年
5 华帅;多孔介质中弱凝胶的渗流和驱油特征可视化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6 杨晶;CO_2驱油非达西渗流理论模型研究及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周轶;驱油过程中二氧化碳BLEVE机理及破坏效应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李海平;阴离子支化多糖聚合物及其复合体系的流变性与驱油性能[D];山东大学;2012年
9 于淼;CO_2驱油后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垚如;碳捕集CO_2驱油利用与封存项目资源与环境效益评价与预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2 刘思奇;两种火驱油及热反应改质火驱油化学性质与发泡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3 谭婧;朝阳沟油田朝50区块微生物驱油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吴凤琴;松辽盆地萨中油田二三类油层聚表剂驱油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刘岩;胜利油田沾3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唐春蓉;一株75℃驱油菌的筛选及性能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王锦生;分子膜驱油技术[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高天怡;大庆三类油层驱油用聚表剂室内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陈文文;MD膜驱油技术及在牛12S_1~中块的应用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10 田峰;油田化学驱油配制站监控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5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85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