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微通道合成UiO-66系列MOFs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04:46
   UiO-66是一种典型的Zr(IV)基MOFs材料,具有均匀的孔结构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水热稳定性及酸稳定性较好,300°C下骨架结构依旧保持高度稳定,因此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可以在配体上引入不同的官能团,实现对MOFs的改性,使UiO-66材料功能化。目前,UiO-66材料的合成主要采用溶剂热合成法,该方法为间歇过程,耗时长且产品之间存在批差,且合成出的UiO-66材料粒径尺寸在微米尺度,限制了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有必要开发出一种连续高效制备纳米UiO-66材料的方法。微通道法混合效果好,传质、传热系数高,可实现材料的连续合成,并且粒径可控,有效弥补溶剂热法的缺陷。本文采用微通道法连续合成UiO-66及其系列改性MOFs材料,并通过XRD,FT-IR,N_2物理吸附,SEM等表征方法对MOFs材料进行表征。对比微通道反应器以及间歇釜式反应器对UiO-66合成过程及产物粒径大小的影响。研究表明,微通道反应器强化了物料之间的混合,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UiO-66晶体产物呈六面体状,粒径分布在100nm以下且分布范围更窄。考察了反应温度、总进料流量和停留时间对合成过程及产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升高温度有助于晶粒的生长;随着总进料流量增大,晶体粒径减小;晶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停留时间,但超过该停留时间,晶体粒径大小不会继续增加。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微通道法可以实现纳米级UiO-66-X材料(X=NH_2,NO_2,Br)的连续合成。对于制备出的UiO-66-NH_2材料,采用后修饰法在骨架上构造希夫碱式基团,将过氧化钼锚定在MOFs骨架上,制备了MoO(O_2)_2@UiO-66-NH_2催化剂,并探究其对含硫化合物二苯并噻吩(DBT)的催化氧化效果。考察了反应温度、氧化剂种类、氧化剂用量对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和氧化剂用量能够明显加快反应速率;在相同温度下,采用不同氧化剂时,DBT催化氧化反应速率顺序为:CHPTBHPH_2O_2。在80℃,采用CHP作为氧化剂,O/S=4的条件下,60 min后DBT的转化率可达95%以上,360 min后DBT已经完全转化。催化剂具有稳定的活性,经过四次循环后,DBT的转化率仍保持在93%以上。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E624.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概述
    1.2 UiO-66 材料
        1.2.1 Zr(Ⅳ)基MOFs材料的发展
        1.2.2 UiO-66 材料的高稳定性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1.3.1 溶剂热法
        1.3.2 微波加热法
        1.3.3 超声法
        1.3.4 连续流微通道法
    1.4 微通道技术简介
        1.4.1 微反应器定义及分类
        1.4.2 微反应器的特点
    1.5 微通道技术在合成中的应用
        1.5.1 微通道技术合成纳米颗粒
        1.5.2 微通道技术合成无机多孔材料
        1.5.3 微通道技术合成金属有机骨架和共价有机骨架材料
    1.6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催化含硫化合物氧化中的应用
        1.6.1 氧化脱硫技术简介
        1.6.2 MOFs催化含硫化合物氧化应用进展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MOFs材料的制备
        2.2.1 微通道法装置及实验流程
        2.2.2 微通道法制备MOFs材料
        2.2.3 溶剂热法制备MOFs材料
    2.3 催化氧化性能评价
2)2·2DMF的合成'>        2.3.1 MoO(O22·2DMF的合成
2)2@UiO-66-NH2 的合成'>        2.3.2 MoO(O22@UiO-66-NH2 的合成
        2.3.3 催化含硫化合物氧化反应条件及装置图
    2.4 MOFs材料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
        2.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4 氮气物理吸附
        2.4.5 气相色谱
        2.4.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3 微通道连续制备UiO-66 系列MOFs材料
    3.1 反应器形式对UiO-66 合成的影响
        3.1.1 UiO-66 材料的表征
        3.1.2 微通道反应器合成UiO-66 的优势分析
    3.2 微通道制备UiO-66 条件考察
        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2 总进料流量的影响
        3.2.3 停留时间的影响
    3.3 微通道法制备UiO-66-X材料
    3.4 本章小结
2)2@UiO-66-NH2 催化剂催化DBT氧化性能研究'>4 MoO(O22@UiO-66-NH2 催化剂催化DBT氧化性能研究
    4.1 催化剂的表征
    4.2 催化DBT氧化性能考察
        4.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2.2 氧硫比的影响
        4.2.3 不同氧化剂的影响
    4.3 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冰;杨林涛;刘东;闫士杰;马骏驰;鄢冬茂;;微通道技术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J];染料与染色;2018年06期

2 马骏驰;杨林涛;刘冰;刘东;闫士杰;鄢冬茂;;静态微通道反应器结构与应用研究进展[J];染料与染色;2019年01期

3 邓大祥;陈小龙;谢炎林;黄青松;;航空航天冷却微通道制造技术及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7年Z2期

4 李寒羿;韩梅;;微通道反应器浅析[J];宁波化工;2018年02期

5 周云龙;杨美;孙振国;;90°Y型汇流下小曲率矩形截面蛇形微通道气液两相流动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6 许旭东;赵丹;丁国良;胡海涛;;冰箱用微通道冷凝器分相集总参数模型[J];化工学报;2016年S2期

7 凌芳;顾小焱;柯德宏;王涛;;微通道反应器的发展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17年04期

8 赵秀国;徐新喜;苏琛;任旭东;孟令帅;;化生颗粒在人体微通道内悬浮运动的数值模拟研究[J];军事医学;2017年06期

9 马晓燕;刘斌;李晓宇;殷辉;;微通道冷凝器与传统冷凝器运行特性比较[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5年06期

10 郜帮佶;刘代俊;陈建钧;;板式微通道的液-液两相分离作用研究[J];现代化工;2015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路锋;基于Ni-Ni_3Si层片合金的超深微通道构建与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2 张伟;柔性微通道的结构设计、表面修饰及其在体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9年

3 刘艳初;气液两相流在平行微通道内的相分配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李沛晔;数值模拟微通道中细胞运动与其引物流动环境的耦合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5 程景萌;微通道内激光筛选细胞的方法和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丁勇;矩形微通道内制冷剂流动冷凝传热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7 余雄江;分相式多孔壁微通道相变传热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8 李东阳;弯曲微通道内弹性湍流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Mawufemo Modjinou;微通道热管太阳能光伏热系统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姜睿;微通道内乙醇水混合蒸气冷凝的两相流动与传热[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强;不同形状针肋和疏水性微通道沸腾流动换热特性试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2 潘雁妮;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及气泡生成与破裂行为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3 宋本哲;三种异形微通道环路热管的热性能分析[D];南昌大学;2019年

4 李聪;电子器件冷却用分形微通道的构造及其散热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5 梁馨;臭氧产生过程微通道温度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6 裴健男;微流体作用下钇的萃取行为及传质过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7 韩威俊;微通道内红细胞输运过程的实验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8 都晓慧;微室中趋向性细胞受力与趋向性的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9 宫逸飞;T型微通道分离气液两相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10 徐龙贵;微通道换热器用于热泵空调室外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8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88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3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