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成因机制与油气资源效应

发布时间:2020-12-12 00:50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等多种资源分布及资源潜力与其深部地壳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尤其是地壳浅表层沉积盆地类型及成盆机制等存在时空耦合配置关系及成因联系,亦是目前油气及水合物地质勘探研究调查部门和学术界重点关注领域。基于海洋地质调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油气勘探开发成果,综合分析了南海北部陆缘深部岩石圈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借鉴陆缘伸展地壳拆离薄化新模式的理念,阐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特征与深水盆地的时空耦合配置关系,进而揭示了深水盆地成因及其与深水油气及水合物成藏等的成因联系及资源效应;预测陆坡-洋陆过渡带深水及超深水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前景优于陆架浅水盆地,且水合物资源潜力巨大,是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与油气储量接替的重要战略选区。 

【文章来源】:海洋地质前沿. 2020年03期 第1-11页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成因机制与油气资源效应


南海北部陆缘西部浅水陆架区半地堑盆地与深水陆坡区拆离断陷盆地展布规模对比(据文献[25]修改)

地壳,盆地,岩石圈,南海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盆地构造沉积充填规模及展布特点,是深水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地质条件。南海北部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由于处在陆坡-洋陆过渡带及洋盆周缘所特定的细颈化带-远端带之特殊的地壳岩石圈位置,其与近陆缘陆架浅水区盆地所在的近端带之地壳岩石圈构造单元相比,深水及超深水盆地构造沉积充填规模及展布特点与陆架浅水盆地存在明显差异(图1)。其中,南海北部陆缘浅水陆架盆地,与中国东部典型断陷盆地构造沉积及充填特点基本一致,均具有以破裂不整合为分界面的“断-坳”双层结构,即主要由裂陷期及拗陷期形成的2个巨型构造层组成。其中,裂陷期大量发育高角度板式或犁式正断层,不仅规模大并且作为边界断层通常控制了裂陷期半地堑、地堑及复式半地堑等构造样式的发育演化。裂后拗陷期,构造活动减弱,以热沉降为主,多发育不受断层控制的蝶形坳陷,沉积充填窄而深,形成系列受边界主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控凹断层控制了沉降沉积中心分布,并且造成不同次级洼陷之间出现较强的分隔性,形成多凸多凹分布格局。典型实例如珠江口盆地北部浅水区珠一坳陷及珠三坳陷(图1)和琼东南盆地北部浅水区的崖北凹陷及崖南凹陷,地震剖面揭示的凹陷结构均属于高倾正断层控制形成的地堑及半地堑和一些次级洼陷,其沉积充填物以裂陷期湖相沉积为主,裂后海相沉积较薄,盆地总体沉积充填规模相对较小(图2)。因此该区油气及大中型油气田的烃源供给系统均主要来自裂陷期形成的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南海北部远离陆缘的陆坡-洋陆过渡带深水盆地,由于处于细颈化带及远端带的地壳岩石圈强烈薄化区,控凹断层主要由大型拆离断裂所组成,由于多组上陡下缓的犁式断层向下汇聚到同一大型拆离面,故构成了倾向大陆的大型拆离断裂系统,进而控制了凹陷构造样式和沉积充填规模及展布。如珠江口盆地南部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和琼东南盆地西南部乐东凹陷沉积充填规模及展布特点即是其典型实例。这种大型宽深断陷的沉积充填规模巨大,坳陷面积近万平方千米,基底最大深度超过万米亦即其上覆沉积充填厚度超过万米以上[12]。裂陷早期凹陷结构以大型复式半地堑为主,裂陷晚期则为断拗式结构(早断晚拗)特征,形成了具有同一沉积中心的大型碟形拗陷(图2),进而为大型三角洲含煤岩系-湖相烃源岩形成发育奠定地质基础,亦为深水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烃源供给条件。图2 南海北部陆缘西部浅水陆架区半地堑盆地与深水陆坡区拆离断陷盆地展布规模对比(据文献[25]修改)


本文编号:2911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11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d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