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油源对比及运移示踪

发布时间:2020-12-12 12:24
  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是江陵凹陷最重要的烃源岩之一,本文以江陵凹陷不同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和原油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干酪根碳同位素、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开展了对本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的综合地化研究,在对江陵凹陷全区原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从源岩地化特征和油源追踪正反两方面查明各地区烃源岩贡献,进而查明各凹陷油气资源潜力。经过对新沟嘴组烃源岩的分析统计发现烃源岩发育环境的地层颜色与TOC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新下段Ⅰ油组主要为杂色岩,有机质丰度较低,而Ⅱ油组和Ⅲ油组颜色较暗,反映沉积环境相对还原,有机质较为发育。从有机质丰度来看,新沟嘴组下段Ⅰ油组总体上有效烃源岩较不发育,仅限于荆西、花园和八岭山地区有一定有机质丰度的有效烃源岩;Ⅱ油组总体上在全区均较为发育有效烃源岩,其中TOC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荆西到万城凹陷一带,资福寺凹陷到南斜坡也有一定的高丰度烃源岩分布;泥隔层总体也广泛发育有效烃源岩,高值区在资福寺向斜带西侧到万城向斜一带;Ⅲ油组高TOC分布在万城向斜带和资福寺向斜带。从有机质类型来看,... 

【文章来源】:长江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油源对比及运移示踪


油气源对比研究示意图

江汉油田,江陵凹陷,勘探成果


前人研究表明,新下段原油含硫量低并且属于轻一中质原油,并且在江陵不同地区原油的物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生标研究结果显示,原油成熟度较要来源于还原环境中的有机母质,碳同位素结果显示其来源于陆相原油(朱,1995)[1,25]。新沟嘴组下段作为主要的烃源岩目的层系,受到广泛关注,前过对全区新下段烃源岩有机碳的综合分析认为其大部分为差-中等烃源岩,并源岩在Ⅲ油组及Ⅱ油组比Ⅰ油组更发育,油源对比则显示荆州背斜和万城断原油可能来自梅槐桥深洼的烃源岩。近年来,随着地震数据采集与解释技术的进步,对陵北地区进行了新的解解释成果来看,以前以陵北北部边界断层并不存在,经过重新解释,新沟嘴北扩展到荆门地堑,导致对其地层构造沉积等的认识发生很大的改变,极大充了本地区的油气勘探区域。缪九军等(2015)在对陵北地区烃源岩评价研认为,陵北地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普遍低于中国东部其它油区,主要为差烃和中等烃源岩发育,并从成藏烃源条件分析,认为陵北地区特别是荆州背斜北地区烃源岩不发育,勘探存在风险。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 1-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Fig1-3 The schema plot of this paper1.4 完成工作量在本文的完成过程中,对研究区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对所采集的样品分别了进行实验分析和成图。在本论文研究过程中,共采集了 261 件烃源岩样品和 23 件原油样品,其中岩石样品中岩屑样品共涉及 18 口井合计 193件,岩心样品共涉及 11 口井合计 68 件,原油样品共涉及万城、江陵凹陷南部和荆州背斜带三大地区 23 口井。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总有机碳、氯仿沥青“A”及族组成分析、干酪根碳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饱-芳色质、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等分析测试工作,完成相关成果图件编制 80 张。具体实物工作量见下表 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陵凹陷不同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J]. 李梦茹,唐友军,刘岩,胡辉,贺其川.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9)
[2]辽西金羊盆地北票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意义[J]. 孙求实,张坤,李永飞,郜晓勇,孙守亮,张涛,宗文明,孙鹏.  地质与资源. 2018(01)
[3]江陵凹陷早始新世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J]. 李皓楠,王春连,刘成林,杨申谷,徐海明,余小灿,胡海兵.  矿床地质. 2016(06)
[4]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部斜坡带新沟嘴组下段滩坝成因及控制因素[J]. 刘云生,罗劲,黄华,彭伟,刘芷含,陈金荣.  中国石油勘探. 2016(03)
[5]塔里木台盆区寒武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 杨福林,王铁冠,李美俊.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05)
[6]黔北坳陷过成熟烃源岩和固体沥青中正构烷烃系列的双峰态分布[J]. 包建平,斯春松,蒋兴超,张润和,朱翠山,黄羚,马立桥,王鹏万.  沉积学报. 2016(01)
[7]多参数综合判识凝析油成熟度——以东海盆地某构造带凝析油为例[J]. 唐友军,李梦茹,高梦莲,马晓峰,魏民,文影,张坤.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26)
[8]生物标志化合物热成熟度参数演化规律及意义——以Ⅲ型烃源岩HTHP生排烃热模拟液态烃产物为例[J]. 孙丽娜,张中宁,吴远东,苏龙,夏燕青,王自翔,郑有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04)
[9]江陵凹陷南斜坡滚动评价研究[J]. 段奕,张广英,刘亚伟,彭伟.  江汉石油科技. 2015(02)
[10]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凝析油和轻质油生源母质剖析[J]. 许婷,侯读杰,曹冰.  地球化学. 2015(03)

博士论文
[1]多环芳烃与非烃地球化学:油藏充注途径的示踪标志[D]. 方镕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2]江陵凹陷白垩—第三系含油气系统[D]. 陈孔全.中国地质大学 2006
[3]江汉盆地西南缘中新生界油藏预测研究[D]. 朱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4]江陵凹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D]. 杨长清.成都理工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典型构造解析[D]. 周舟.长江大学 2018
[2]潜北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 徐燕红.长江大学 2016
[3]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带断层封闭性及油气成藏模式研究[D]. 郝炜.长江大学 2016
[4]江汉盆地陈沱口地区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分析[D]. 刘龙.长江大学 2015
[5]江陵凹陷南部无水芒硝分布特征研究[D]. 冯超.长江大学 2013
[6]盐湖盆地沉积体系分析[D]. 余丽玲.长江大学 2013
[7]干旱条件下河流—风成沙丘—湖泊沉积体系分析[D]. 尤英.长江大学 2013
[8]江陵凹陷资福寺洼陷构造特征研究[D]. 张黎.长江大学 2012
[9]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沉积体系分析与有利目标区带预测[D]. 芮志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10]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的构造格架和演化[D]. 沈尚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本文编号:2912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12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3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