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西二叠系火成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8 09:06
  论文以火成岩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学及油气成藏学等理论,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火成岩的构造成因-岩性-岩相-火山机构-成岩作用-储层发育-地震预测为主线,典型井露头剖面的解剖、点-线-面结合,采用地表与地下相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地震资料,研究川西二叠系火成岩的地质特征、岩相类型及其分布规律,露头剖面测量、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水岩作用等多方法多手段开展火山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储层物性、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演化、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井震结合(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反演预测)揭示川西二叠系火成岩储层分布特征。川西地区二叠系火成岩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火山作用时期、热液作用时期、表生作用时期、埋藏时期,不同时期其成岩作用类型不同。对火成岩储层形成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冷凝收缩作用、溶蚀作用、构造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有:热液蚀变作用、充填作用。川西地区二叠系火成岩岩石类型以溢流相熔岩为主,喷溢相火山碎屑岩次之。纵向上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中上部喷溢相,岩石类型主要为玄武质渣状熔岩、多孔熔岩、浆屑熔岩等。...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川西二叠系火成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中国火成岩油气藏分布(据中石油数据修编,2018)

基底断裂,四川盆地,基底,二叠系


成都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区域地质概况2.1 地理位置及勘探情况二叠系火成岩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三个省份,其西南边界是红河大断 裂 , 西 北 边 界 是 龙 门 山 — 小 金 河 大 断 裂 , 面 积 2.5×105km2, 体 积0.3×106-0.6×106km3。下层是中二叠系茅口灰岩,上层是上三叠系。在中东地区是陆相喷发,西部盐源-丽江和龙门山断裂区则是海相喷发。二叠系火成岩厚度在东部贵州等地厚度 300-500m,在西部云南金平厚度达 4530m。喷发时间集中在 250Ma 前后。由于其具备陆相及海相喷发都存在的地质背景,有人把峨眉地幔柱归属第三类地幔柱。

柱状图,永胜,取芯,柱状图


图 3-1 永胜 1 井第一、二回次取芯段柱状图图 3-2 永胜 1 井第三回次取芯段柱状图(1:20)段块号:1441- 14141深度:6417.93-6418.13m 岩芯长度:玄武质含角砾凝灰岩,角砾呈灰色,直径约 1~5cm,成分:灰砾具暗色的冷凝边,部分边缘氧化,略具层状结构。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喷发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J]. 田景春,林小兵,郭维,张翔,黄平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2]玄武岩储层特征及气源分析——以川西南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为例[J]. 何松林.  有色金属文摘. 2016(01)
[3]关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些问题的研究现状[J]. 何冰辉.  地球科学进展. 2016(01)
[4]川西南部周公山地区峨眉山玄武岩有利储层分析[J]. 邓敏,侯明才,张本健,李秀华.  中国地质. 2014(02)
[5]川南峨眉山玄武岩及其晶洞中的沥青与铜矿化矿物的REE特征与成因[J]. 张良钜,黎琪,阮青锋,曾伟来,李东升,曾南石,刘靖娜.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4(01)
[6]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虎跳峡和金安二叠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源区的约束[J]. 汪云峰,张招崇,王丽娟,吕林素,李宏博.  岩石学报. 2013(12)
[7]四川周公山-汉王场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中流体类型及活动期次[J]. 侯明才,王文楷,张本健,王维,李秀华,邓敏,裴森奇,杨毅.  岩石学报. 2013(08)
[8]大火成岩省与二叠纪两次生物灭绝关系研究进展[J]. 朱江,张招崇.  地质论评. 2013(01)
[9]我国大火成岩省和地幔柱研究进展与展望[J]. 徐义刚,何斌,罗震宇,刘海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01)
[10]贵州盘县峨眉山玄武岩系顶部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生物大规模灭绝关系的约束[J]. 朱江,张招崇,侯通,康健丽.  岩石学报. 2011(09)

博士论文
[1]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过程的定量模拟[D]. 李永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本文编号:2923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23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