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细粒沉积岩纹层特征与成因

发布时间:2020-12-18 13:10
  深水细粒沉积物不仅可作为烃源岩,也可成为非常规油气的储集层。以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阜二段半深湖—深湖水平层理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厘米级岩心观察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微量元素测试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岩石纹层特征并尝试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高邮—金湖凹陷阜宁组二段半深湖—深湖细粒沉积岩岩性复杂,多种物质组分的混合及叠置形成了不同颜色的纹层。水平层理可根据纹层厚度进一步分为薄纹层状和厚纹层状2类沉积构造,两者的宏观与微观结构、物质组成等均存在差异。纹层成因复杂,但主要受形成和保存2个方面因素影响。在纹层形成过程中,各物质组分的产生与沉淀均具有季节性意义;纹层的保存主要与水体深度有关。 

【文章来源】:古地理学报. 2020年03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细粒沉积岩纹层特征与成因


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阜二段水平层理细粒沉积岩岩性分类

纹层,金湖,高邮,苏北


需要说明的是,在细粒沉积岩的分类研究中,TOC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有学者将有机质作为一类组分端元(姜在兴等,2013),或在图2分类基础上根据TOC指标开展进一步细分(张顺等,2014)。本次对比发现,研究区阜二段水平层理细粒沉积岩的TOC均值与其纹层厚度关系密切:薄纹层状细粒沉积岩TOC均值普遍较高(大于2%),而厚纹层状细粒沉积岩TOC均值明显偏低(约1%)。故在岩石分类时未单独考虑TOC指标。3 薄纹层状构造中的纹层

纹层,金湖,高邮,苏北


镜下观察发现研究区细粒沉积岩中的碳酸盐组分多为化学成因,但亦有生物成因。由于指示的沉积环境不同,薄纹层状碳酸盐岩可进一步分为泥晶碳酸盐岩和生物介壳富集的碳酸盐岩2类。1)泥晶碳酸盐岩中的纹层。薄纹层状—泥晶碳酸盐岩在阜二段均有分布、以E1f21亚段为主(表1),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金湖凹陷至高邮凹陷S20-W1-F1井一线以西的地区。该类岩石宏观上呈现出明暗双色纹层交替出现,纹层整体平直连续,浅色层亦可呈透镜状产出(图3-a)。镜下可见纹层厚度50~100iμm,其中亮色纹层为泥晶碳酸盐的层状富集或小型碳酸盐透镜体的组合(图3-b),暗色层则具有较高的黏土组分;纹层界限分明、基本平直或略呈波状;石英和长石颗粒相对少见,通常为细粉砂级别,在暗色/亮色层系中均有见到(图3-b);此外部分样品偶见生物介壳水平排列在暗色层中。该类岩石有机碳含量较高,TOC介于0.9%~3.75%之间,均值2.34%(11个样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徐崇凯,刘池洋,郭佩,黎茂稳,黄雷,赵岩,潘银华,张益银.  沉积学报. 2018(03)
[2]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为例[J]. 张顺,刘惠民,陈世悦,王永诗,蒲秀刚,张奎华,韩文中.  地质学报. 2017(05)
[3]湖相深水细粒物质的混合沉积作用探讨[J]. 陈世悦,张顺,刘惠民,鄢继华.  古地理学报. 2017(02)
[4]中国湖泊沉积物纹层年代学研究进展[J]. 李凯,游海涛,刘兴起.  湖泊科学. 2017(02)
[5]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混合沉积岩特征及控制因素[J]. 鄢继华,邓远,蒲秀刚,周立宏,陈世悦,焦玉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01)
[6]苏北后生—同生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研究[J]. 刘玉瑞.  石油实验地质. 2016(06)
[7]湖相细粒沉积模式——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J]. 吴靖,姜在兴,潘悦文,张强,贺连啟.  石油学报. 2016(09)
[8]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储集层特征[J]. 陈世悦,张顺,王永诗,谭明友.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2)
[9]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和沧东凹陷孔店组为例[J]. 张顺,陈世悦,蒲秀刚,王永诗,谭明友.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6(03)
[10]济阳坳陷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及沉积构造[J]. 王勇,宋国奇,刘惠民,郝雪峰,姜秀芳,银燕,杨万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5(03)

硕士论文
[1]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细粒岩沉积环境研究[D]. 金忠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本文编号:2924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24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9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