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带小型岩性油藏滚动评价——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萄沟—葡北构造带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2 07:53
斜坡背景上叠置了局部背斜或鼻状凸起岩性圈闭,有利于截获从斜坡低部位运移上来的油气而聚集成藏。通常在凹陷的鼻状凸起或横梁斜坡,大型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油气聚集受鼻状凸起或脊状构造控制,低幅度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储集层砂体、沟通断裂和不整合面为油气输导的主要通道。葡萄沟—葡北构造带发育的岩性油藏远离生油凹陷区,具有构造隐蔽、单井控制储量小、圈闭落实难度大等特点,正确认识各种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对该区岩性油藏的滚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储集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制约了油田高效开发。通过对构造、油藏及储集层发育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研究区油气聚集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储集层沉积及油气成藏模式。
【文章来源】:新疆石油地质. 2020年06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1 台北凹陷构造位置
中侏罗世,葡萄沟—葡北构造带主要发育西北物源的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时期台北凹陷是一个水体极浅的碟状洼地[1],具有湖弱河强的沉积特征,几乎不发育席状砂和河口坝,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湖相滩、冲积扇水道等沉积[2](图3)。具体到油田的主力产层,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集层展布受沉积微相控制明显,砂体交错叠置,横向上具有变化快、连通性较差的特点。从已经获得岩性油藏滚动扩边突破的葡北8块和葡4块的储集层特征来看,凹陷斜坡部位七克台组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构造高部位和翼部的三间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均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根据构造、沉积相和试油结果分析,在葡萄沟—葡北构造带,控制油藏油、气和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三点:(1)低幅度构造圈闭;(2)层状砂体受多层稳定分布的泥岩盖层、隔层及沉积微相带的控制,形成了多个岩性封闭的含油砂体;(3)断层造成了油田纵向上发育多套油水系统(图4)。
已发现的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2套主力油藏,主要沿构造脊线分布,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各油层组顶部,平面上叠合连片含油,为具边水的层状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在构造斜坡带局部发育独立的岩性油藏,具有典型的一砂一藏的特征;油藏规模小,单井控制储量低,但单井产量较高。其岩性圈闭属三角洲前缘砂体后期掀斜形成,岩性上倾尖灭主要取决于沉积水流方向与构造倾向的斜交或垂交[3-4]。以葡北8块为例,局部优势水流方向与近南北向的构造主轴向呈斜交关系,是岩性圈闭油气富集的有利因素(图5)。2 成藏模式的建立与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测井评价[J]. 信毅,唐军,罗振媛,别康,唐保勇,李晓龙. 新疆石油地质. 2019(01)
[2]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识别与剩余油挖潜[J]. 姜振海. 新疆石油地质. 2018(02)
[3]博格达山构造演化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肖冬生,陈旋,康积伦,陈永慧,刘文辉,朱景芬,魏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1)
[4]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 肖冬生,杨占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5]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聚规律[J]. 刘江涛,黄志龙,涂小仙,桑廷义,李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6]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移成藏主控因素[J]. 刘江涛,黄志龙,王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7]吐哈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控制因素研究[J]. 刘洪林,王红岩,赵群,林英姬,桑树勋,雍洪. 地质学报. 2010(01)
[8]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侏罗系层序划分及沉积体系演化[J]. 吴青鹏,杨占龙,李红哲,韩小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3)
[9]吐哈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因素分析[J]. 苏传国,黄卫东,白喜俊,李成明,朱建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1)
[10]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J]. 邹才能,赵文智,张兴阳,罗平,王岚,刘柳红,薛叔浩,袁选俊,朱如凯,陶士振. 地质学报. 2008(06)
本文编号:2931411
【文章来源】:新疆石油地质. 2020年06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1 台北凹陷构造位置
中侏罗世,葡萄沟—葡北构造带主要发育西北物源的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时期台北凹陷是一个水体极浅的碟状洼地[1],具有湖弱河强的沉积特征,几乎不发育席状砂和河口坝,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湖相滩、冲积扇水道等沉积[2](图3)。具体到油田的主力产层,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集层展布受沉积微相控制明显,砂体交错叠置,横向上具有变化快、连通性较差的特点。从已经获得岩性油藏滚动扩边突破的葡北8块和葡4块的储集层特征来看,凹陷斜坡部位七克台组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构造高部位和翼部的三间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均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根据构造、沉积相和试油结果分析,在葡萄沟—葡北构造带,控制油藏油、气和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三点:(1)低幅度构造圈闭;(2)层状砂体受多层稳定分布的泥岩盖层、隔层及沉积微相带的控制,形成了多个岩性封闭的含油砂体;(3)断层造成了油田纵向上发育多套油水系统(图4)。
已发现的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2套主力油藏,主要沿构造脊线分布,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各油层组顶部,平面上叠合连片含油,为具边水的层状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在构造斜坡带局部发育独立的岩性油藏,具有典型的一砂一藏的特征;油藏规模小,单井控制储量低,但单井产量较高。其岩性圈闭属三角洲前缘砂体后期掀斜形成,岩性上倾尖灭主要取决于沉积水流方向与构造倾向的斜交或垂交[3-4]。以葡北8块为例,局部优势水流方向与近南北向的构造主轴向呈斜交关系,是岩性圈闭油气富集的有利因素(图5)。2 成藏模式的建立与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测井评价[J]. 信毅,唐军,罗振媛,别康,唐保勇,李晓龙. 新疆石油地质. 2019(01)
[2]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识别与剩余油挖潜[J]. 姜振海. 新疆石油地质. 2018(02)
[3]博格达山构造演化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肖冬生,陈旋,康积伦,陈永慧,刘文辉,朱景芬,魏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1)
[4]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 肖冬生,杨占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5]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聚规律[J]. 刘江涛,黄志龙,涂小仙,桑廷义,李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6]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移成藏主控因素[J]. 刘江涛,黄志龙,王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7]吐哈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控制因素研究[J]. 刘洪林,王红岩,赵群,林英姬,桑树勋,雍洪. 地质学报. 2010(01)
[8]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侏罗系层序划分及沉积体系演化[J]. 吴青鹏,杨占龙,李红哲,韩小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3)
[9]吐哈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因素分析[J]. 苏传国,黄卫东,白喜俊,李成明,朱建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1)
[10]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J]. 邹才能,赵文智,张兴阳,罗平,王岚,刘柳红,薛叔浩,袁选俊,朱如凯,陶士振. 地质学报. 2008(06)
本文编号:2931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3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