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焦作马厂勘查区煤层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2 10:04
  为了查明马厂勘查区煤层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采用了现场调研、取样和实验室测试的方法,结合煤炭资源勘查阶段的资料,深入总结了该区二1煤层含气性分布特征,系统分析了影响该区煤层含气量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结果表明:马厂勘查区实测煤层含气量13.77~27.30 cm3/g,平均20.26cm3/g,整体呈现出由西到东、由南到北减小的趋势,西南部最高。这种分布首先受4种内在因素控制:(1)二1煤镜质组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生气能力,有利于煤层气的生成;(2)二1煤灰分和水分含量较低,煤层吸附能力较强,有利于煤层气的赋存;(3)二1煤层主要由微孔组成,能够为煤层气吸附提供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煤层气的赋存;(4)软煤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煤的分子和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孔隙度和比表面积有所增加,使得其亲甲烷能力有所增强,煤层含气量增高。然后受2种外在因素控制:(1)随着上覆基岩厚度的增加,封存能力逐渐增强,煤层含气量逐渐增大;(2)因断层的作用使得北部断块中二1

【文章来源】:煤炭科学技术. 2020年03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焦作马厂勘查区煤层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马厂勘查区构造纲要示意

等值线图,含气量,煤层,等值线


1)煤岩煤质特征对含气量的影响。据MC-01井二1煤层煤岩显微组分测试结果显示,二1煤的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含量为70.8%~87.5%,平均78.03%;其次为惰质组,含量为10.5%~26.1%,平均19.06%;无机组分以黏土矿物为主,其次为氧化硅类;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为3.40%~3.57%,平均值3.46%(表2);马厂勘查区二1煤镜质组含量整体较高,对煤的生气能力有利,高镜质组煤在其热演化过程中生成大量甲烷,其强烈的吸附能力,使得气体不容易逸散,有利于煤层气的生成与赋存。根据MC-01井煤质化验测试资料,二1煤灰分8.22%~33.03%,平均14.53%,属低灰煤,经分选后,降灰率较高;水分1.51%~1.82%,平均1.62%;挥发分6.71%~11.86%,平均8.00%;固定碳含量为76.98%~83.73%,平均80.15%;二1煤中碳含量77.04%~83.58%,平均80.05%;氢含量为2.65%~2.74%,平均2.70%;真密度为1.52~1.58 g/cm3,平均1.55 g/cm3;视密度为1.39~1.49 g/cm3,平均1.45g/cm3(表3);二1煤层中灰分和水分含量与煤层含气量基本成负相关关系,当水分和灰分被煤体吸附时,难免占据一定的孔隙空间,从而减少甲烷的吸附量,该区二1煤层中灰分和水分含量整体较低,表明煤层吸附能力较强,有利于煤层气的赋存。

含气量


4)煤体结构对含气量的影响。据马厂勘查区62个钻孔的112次的煤心含气量测定结果表明,糜棱煤含气量普遍高于碎粒煤含气量,碎裂煤含气量次之,原生结构煤含气量最少(图3)。软煤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煤的分子和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孔隙度和比表面积有所增加,使得其亲甲烷能力有所增强,煤层含气量增高。由此可知,煤体结构是影响二1煤层含气量的主要因素之一。2.2.2 外在因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柿庄北区块深部煤层气产能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陆小霞,张兵,吴见,徐晓燕,刘翰林.  煤炭科学技术. 2018(06)
[2]延川南深部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研究[J]. 王运海.  煤炭科学技术. 2018(06)
[3]低阶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与成藏模式分析[J]. 刘大锰,王颖晋,蔡益栋.  煤炭科学技术. 2018(06)
[4]延川南深部煤层气富集规律及开发特征研究[J]. 陈贞龙,王烽,陈刚,梅俊伟,郭涛.  煤炭科学技术. 2018(06)
[5]获嘉县马厂煤详查通过专家评审获煤资源量27亿吨[J]. 刘跃进.  资源导刊. 2017(12)
[6]深部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进展[J]. 李松,汤达祯,许浩,陶树.  地学前缘. 2016(03)
[7]太行山构造演化对焦作矿区瓦斯赋存的控制研究[J]. 田俊伟.  煤炭科学技术. 2015(07)
[8]我国煤层气分布赋存主控地质因素与富集模式[J]. 刘大锰,李俊乾.  煤炭科学技术. 2014(06)
[9]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J]. 陈刚,秦勇,李五忠,申建.  高校地质学报. 2012(03)
[10]焦作矿区煤层气开发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 付江伟,傅雪海,胡晓,刘爱华.  中国矿业. 2011(04)



本文编号:2931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31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3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