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与裂陷槽演化
发布时间:2020-12-24 08:04
安岳气田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揭示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存在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负向地质构造。但是关于其展布范围、形成时限、构造性质及沉积充填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多分歧。通过系统收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大量的野外地质露头、地震和钻井资料,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层不整合、地层岩性变化、测井曲线对比和岩石地球化学等地层记录方面的研究,精细刻画了裂陷槽的平面分布及结构特征,探讨了其在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的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认为:(1)裂陷槽内灯影组以暗色泥晶白云岩为主,显示深水沉积特征;裂陷槽东西两侧灯影组则发育台缘丘滩体沉积;上覆麦地坪组厚度较大,自下而上发育硅质页岩、黑色泥页岩,微晶白云岩,硅质炭质页岩,岩屑粉砂岩和磷块岩,具有斜坡—陆棚相沉积特征。(2)裂陷槽总体具有“东陡西缓”的剖面结构特征,在平面上可分为3段,南北宽,中段窄。(3)桐湾运动有3幕,表现为区域性抬升与剥蚀,造成台地相区的灯影组白云岩发生强烈溶蚀作用,但对处于较深水相带的裂陷槽影响有限。(4)裂陷槽的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陡山沱期的雏形阶段、灯影期的发育阶段、麦地坪期的成型阶段、筇竹寺期的充填阶段以及沧浪铺期...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云南昆明梅树村剖面早寒武世地层沉积与地质事件[47]-[49]
图 1.2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与裂陷槽演化研究技术路线图Fig. 1.2 Technical route for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Rift trough andPaleogeographic during Sinian-Early Cambrian in Sichuan Basin1.5 主要工作量和研究成果论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做了大量调研和研究工作(表 1.1),通过详细的地层对比、地震解释和地球化学分析取得以下四点认识:(1) 裂陷槽内灯影组以暗色泥晶白云岩为主,显示深水沉积特征,裂陷槽东西两侧灯影组则发育台缘丘滩体沉积;上覆麦地坪组厚度较大,自下上发育硅质页岩、黑色泥页岩,微晶白云岩,硅质炭质页岩,岩屑粉砂岩和磷块岩,具有斜坡—陆棚相沉积特征;测井显示裂陷槽内存在灯三段和灯四段沉积记录。(2) 地震剖面显示裂陷槽呈箕状拗陷的构造形态,具有“东陡西缓”的结构特征,槽内灯影组厚度薄,下寒武统厚度大,槽外则与之相反;“印模法”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区域地质背景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内陆盆之一,位于中国西南部,隶属扬子准地台西北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是受扬子准地台内的深大断裂活动形成的一个菱形构造—积叠合盆地[50]。盆地地理坐标为东经 100°E—110°E,北纬 28°N—34°N,积约 26×104km2。研究区范围较广,横跨四川盆地西北—西南部,呈近南北向展布地理位置上,研究区北部可到达龙门山北段及米仓山地区,中部位于乐至到隆地区,南部穿过川东南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沉积特征[J]. 刘树根,刘殊,孙玮,宋金民,冉波,钟勇,叶玥豪,蒋能春,夏国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2]川东南—黔西北桐湾Ⅲ幕岩溶古地貌恢复[J]. 冯伟明,谢渊,李嵘,罗建宁,林家善,刘建清,赵瞻. 地质论评. 2017(05)
[3]四川盆地万源—达州克拉通内裂陷的发现及勘探意义[J]. 赵文智,魏国齐,杨威,莫午零,谢武仁,苏楠,刘满仓,曾富英,武赛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5)
[4]微生物白云岩储集层特征、成因和分布——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为例[J]. 陈娅娜,沈安江,潘立银,张杰,王小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5)
[5]叠合盆地古老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和特征——以四川叠合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例[J]. 孙玮,刘树根,宋金民,邓宾,王国芝,吴娟,焦堃,李金玺,叶玥豪,李智武,李泽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6]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J]. 周进高,张建勇,邓红婴,陈娅娜,郝毅,李文正,谷明峰,罗宪婴. 天然气工业. 2017(01)
[7]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大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为例[J]. 汪泽成,赵文智,胡素云,徐安娜,江青春,姜华,黄士鹏,李秋芬. 天然气工业. 2017(01)
[8]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J]. 金民东,谭秀成,童明胜,曾伟,刘宏,钟波,刘庆松,连承波,周星合,许浒,罗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1)
[9]拉张槽对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J]. 刘树根,王一刚,孙玮,钟勇,洪海涛,邓宾,夏茂龙,宋金民,文应初,吴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10]上扬子克拉通内裂陷的发现及对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J]. 杜金虎,汪泽成,邹才能,徐春春,沈平,张宝民,姜华,黄士鹏. 石油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特征研究[D]. 罗超.成都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地质特征及控藏作用[D]. 王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2]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成藏研究[D]. 孟昱璋.成都理工大学 2011
[3]四川盆地震旦系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黄文明.成都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35297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云南昆明梅树村剖面早寒武世地层沉积与地质事件[47]-[49]
图 1.2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与裂陷槽演化研究技术路线图Fig. 1.2 Technical route for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Rift trough andPaleogeographic during Sinian-Early Cambrian in Sichuan Basin1.5 主要工作量和研究成果论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做了大量调研和研究工作(表 1.1),通过详细的地层对比、地震解释和地球化学分析取得以下四点认识:(1) 裂陷槽内灯影组以暗色泥晶白云岩为主,显示深水沉积特征,裂陷槽东西两侧灯影组则发育台缘丘滩体沉积;上覆麦地坪组厚度较大,自下上发育硅质页岩、黑色泥页岩,微晶白云岩,硅质炭质页岩,岩屑粉砂岩和磷块岩,具有斜坡—陆棚相沉积特征;测井显示裂陷槽内存在灯三段和灯四段沉积记录。(2) 地震剖面显示裂陷槽呈箕状拗陷的构造形态,具有“东陡西缓”的结构特征,槽内灯影组厚度薄,下寒武统厚度大,槽外则与之相反;“印模法”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区域地质背景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内陆盆之一,位于中国西南部,隶属扬子准地台西北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是受扬子准地台内的深大断裂活动形成的一个菱形构造—积叠合盆地[50]。盆地地理坐标为东经 100°E—110°E,北纬 28°N—34°N,积约 26×104km2。研究区范围较广,横跨四川盆地西北—西南部,呈近南北向展布地理位置上,研究区北部可到达龙门山北段及米仓山地区,中部位于乐至到隆地区,南部穿过川东南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沉积特征[J]. 刘树根,刘殊,孙玮,宋金民,冉波,钟勇,叶玥豪,蒋能春,夏国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2]川东南—黔西北桐湾Ⅲ幕岩溶古地貌恢复[J]. 冯伟明,谢渊,李嵘,罗建宁,林家善,刘建清,赵瞻. 地质论评. 2017(05)
[3]四川盆地万源—达州克拉通内裂陷的发现及勘探意义[J]. 赵文智,魏国齐,杨威,莫午零,谢武仁,苏楠,刘满仓,曾富英,武赛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5)
[4]微生物白云岩储集层特征、成因和分布——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为例[J]. 陈娅娜,沈安江,潘立银,张杰,王小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5)
[5]叠合盆地古老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和特征——以四川叠合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例[J]. 孙玮,刘树根,宋金民,邓宾,王国芝,吴娟,焦堃,李金玺,叶玥豪,李智武,李泽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6]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J]. 周进高,张建勇,邓红婴,陈娅娜,郝毅,李文正,谷明峰,罗宪婴. 天然气工业. 2017(01)
[7]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大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为例[J]. 汪泽成,赵文智,胡素云,徐安娜,江青春,姜华,黄士鹏,李秋芬. 天然气工业. 2017(01)
[8]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J]. 金民东,谭秀成,童明胜,曾伟,刘宏,钟波,刘庆松,连承波,周星合,许浒,罗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1)
[9]拉张槽对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J]. 刘树根,王一刚,孙玮,钟勇,洪海涛,邓宾,夏茂龙,宋金民,文应初,吴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10]上扬子克拉通内裂陷的发现及对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J]. 杜金虎,汪泽成,邹才能,徐春春,沈平,张宝民,姜华,黄士鹏. 石油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特征研究[D]. 罗超.成都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地质特征及控藏作用[D]. 王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2]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成藏研究[D]. 孟昱璋.成都理工大学 2011
[3]四川盆地震旦系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黄文明.成都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35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3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