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扶余中38块裂缝性砂岩油藏三元复合驱油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12:36
  扶余油田是国内典型的非均质砂岩油藏,具有油层埋藏浅、地层温度低、人工裂缝和天然裂缝多、存在高渗透优势通道等特点。经过40多年的注水开发,综合含水已达94%以上,常规水驱挖潜技术提高采收率空间有限,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中38块位于扶余油田八家子构造高点,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近南北向的断层,区块相对独立,是扶余油田的代表性区块。本文以该区块为研究对象,开展扶余油田三元复合驱油方法研究,对裂缝性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室内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储层、裂缝、剩余油再认识,研制和筛选出适合浅层、低温、裂缝性非均质砂岩油藏的调剖体系和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优选了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组合方式,取得了如下成果:1、采用取心井岩心镜下观察和铸体薄片分析方法,对扶余油田注水开发早期和近期的裂缝产状与分布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扶余油层Ⅰ砂组、Ⅱ砂组、Ⅲ砂组裂缝发育,Ⅳ砂组裂缝不发育,裂缝密度由早期的0.55米/条增加到目前的1.04米/条,最大裂缝宽度由0.8mm扩大为2.5 mm。2、采用油藏精细描述、水淹层识别法和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量化了3种宏观...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扶余中38块裂缝性砂岩油藏三元复合驱油方法研究


中38块构造井位图

沉积序列,沉积背景,区域


图 2.3 区域沉积背景图Figure 2.3 Sedimentary setting map of the block于松辽盆地在早白垩纪泉四段沉积时期,先期的裂谷断陷作用基本结束入扩张期,构造演化处于拗陷阶段。湖盆形成并且从泉四早期至晚期湖由动荡性沉降趋于平稳沉降。由通榆-保康、怀德-长春四大水系构成的体系,在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背景上,于扶余、新立、乾安一带洲。向上泉三段砂体显示“泥包砂”的典型曲流河特征,泉四段砂体多为叠置稳定。沉积序列从下向上反映的是从泉三时期的曲流河沉积,到泉四时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这样一个总体受控于湖平面上升变化、湖岸不断后回演化序列。过岩心观察认为,该区泉三段、泉四段层理类型多样,特别是由于泉三的沉积环境背景有很大差异,前者是曲流河相,后者是浅水三角洲相,控制的沉积构造类型的规模要大些,如在泉三段岩心上可见到大型槽状状交错层理等,而三角洲控制的沉积构造类型相对规模要小些,一般经

模式图,模式图,大城子


扶余三角洲相模式和杨大城子河流相模式,现分别按油层组由下至上分别描述如.2.2.1 杨大城子油层沉积模式现以第 Y22、Y23、Y24 小层为例,进行相模式分析(图 2.4),其主要特征为(1)物源主要来自物源主要来自西南方向,在本研究区主要有 8 支河道发育,有 3 支蛇曲段、5 支顺直段。在蛇曲段内可以很好地识别出点坝,蛇曲段发育程规模受控于沉积古地貌及古水动力条件。研究结果揭示,在该 3 个小层发育期,延展范围较宽,水动力较强,河道弯度相对较小。这与低可容纳空间,充沛的物给存在必然联系。(2)沉积物结构成熟度中等,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3)在杨大城子沉积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曲流河相,根据目前所钻井揭示,主别出了河床和河漫 2 种亚相,微相主要识别出了河床滞留、废弃河道、溢岸砂和滩总共 4 种微相。(4)杨大城子整体是一个水进旋回,但在该 3 个小层沉积发育期,为一短暂的次一级旋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致密砂岩双重介质复合油藏偏心井试井分析[J]. 姬安召,王玉风,徐有杰,陈占军,刘雪芬.  石油化工应用. 2017(07)
[2]基于约束条件的模糊等价关系聚类方法[J]. 梁元,车明.  计算机工程. 2017(06)
[3]优选三元复合驱注入段塞组合参数的新方法[J]. 杨钊,王丽娅,高天硕,宋考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7(03)
[4]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识别聚驱后优势通道[J]. 张继红,李承龙,赵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7(01)
[5]能谱水流测井适应性分析与工程应用[J]. 姜永攀,葛红旗,谢蕾蕾.  海洋石油. 2016(03)
[6]模糊综合评判法快速识别低效无效循环井层——以扶余油田西10-2区块为例[J]. 何增军,宋成立,鲁宁,鞠君举,李鸿飞.  非常规油气. 2016(01)
[7]优势渗流通道识别与精确描述[J]. 王鸣川,石成方,朱维耀,丁乐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6(01)
[8]弱碱三元复合驱开采特点及综合调整方法研究[J]. 林秀萍.  非常规油气. 2014(03)
[9]高效率的K-means最佳聚类数确定算法[J]. 王勇,唐靖,饶勤菲,袁巢燕.  计算机应用. 2014(05)
[10]文中油田耐温抗盐微球深部调驱技术研究[J]. 黄学宾,李小奇,金文刚,南江峰,惠朋.  石油钻采工艺. 2013(05)

博士论文
[1]扶余油田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D]. 卢玉峰.东北石油大学 2015
[2]北一区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乳化与破乳研究[D]. 李杰训.东北石油大学 2011
[3]海拉尔贝301区块调剖综合设计方案研究[D]. 党庆功.大庆石油学院 2010
[4]裂缝性油藏深部调剖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 常彦荣.西南石油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丘陵油田陵2区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量化研究[D]. 王震.西安石油大学 2016
[2]锦16区块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高健.东北石油大学 2016
[3]高渗通道发育特征研究及调剖效果[D]. 王利祥.东北石油大学 2016
[4]河道砂体大孔道特征及识别与划分方法[D]. 秦旗.东北石油大学 2015
[5]水驱砂岩油藏水流优势通道识别[D]. 孙阿香.东北石油大学 2015
[6]双河油田深度调剖体系配方物模实验研究[D]. 赵洋.长江大学 2015
[7]耐温抗盐型复合调剖体系的研究[D]. 刘玉莉.长江大学 2015
[8]河南油田深度调剖物理模型实验研究[D]. 赵飞.长江大学 2015
[9]扶余油田西区西7-3区块测井精细解释研究[D]. 郝大伟.东北石油大学 2015
[10]扶余油田西二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细分层注水实践[D]. 魏士超.东北石油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56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56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d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