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微波辐射强化页岩气解吸与改善页岩渗透性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5 09:18
  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微波辐射与解吸实验系统,研究了在不同的微波辐射功率(在线组)、时间(离线组)条件下,页岩解吸变化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吸模型对解吸曲线进行拟合,分析了不同解吸模型的拟合效果。探索了岩样介电性能、岩样饱和度、微波辐射功率及时间对微波加热效果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的方法揭示了不同饱和度的页岩样在微波辐射下微结构的发育情况,从微观尺度解释微波辐射对页岩微结构的影响。(1)从在线组解吸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中发现,在页岩的自然解吸阶段,解吸初期解吸速度较高,解吸量快速增加,随后解吸速度快速减小,在几分钟后逐渐停止解吸。在打开微波加热装置之后,气体的解吸量快速增加,并且解吸初期的解吸速度比解吸后期大很多,随后页岩的解吸速度逐渐降低,解吸量的增幅逐渐减少。(2)用不同的解吸模型拟合在线组的结果,发现渗透模型对在线组微波辐射段页岩解吸曲线的拟合效果最好,经验公式次之,扩散模型最差。三个拟合模型对在线组页岩样品自然解吸曲线的拟合效果基本相近,相比较来看,扩散模型拟合效果略好于经验公式和渗透模型。对于离线组拟合可以发现,经验公式和渗透模型的拟合结果都较好,而扩散模型的拟合效果则较差。(3)通过研...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微波辐射强化页岩气解吸与改善页岩渗透性的机理研究


微波辐射岩样与解吸实验装置

微波辐射强化页岩气解吸与改善页岩渗透性的机理研究


介电

微波辐射强化页岩气解吸与改善页岩渗透性的机理研究


AgilentE5071C矢量网络分析仪Figure4-2AgilentE5071Cvectornetworkanalyze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东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斑脱岩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J]. 王玉满,李新景,王皓,蒋珊,陈波,马杰,代兵.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4)
[2]典型砂砾油藏CO2驱地面集输管道缓蚀剂的开发及性能研究[J]. 李玲杰,张彦军,杨耀辉,张红磊,王志涛,林竹.  天津科技. 2018(09)
[3]美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J]. 周庆凡,杨国丰.  国际石油经济. 2018(09)
[4]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J]. 常宏.  西部探矿工程. 2018(08)
[5]微波加热低渗透煤岩温度分布及影响特征[J]. 张永利,崔余岩,马玉林,苏畅,刘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6]页岩气国内外研究现状[J]. 刘航.  石化技术. 2018(03)
[7]美国页岩气开发特征及启示[J]. 赵静,陈明奇.  化工管理. 2018(08)
[8]微波对褐煤介电特性及干燥的影响[J]. 马洪业,刘晨辉,张利波,彭金辉,林国.  材料导报. 2017(22)
[9]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田焦页1HF井累计产气量突破1×108 m3[J]. 天工.  天然气工业. 2017(10)
[10]微波辐照作用对颗粒煤瓦斯解吸特性影响实验研究[J]. 于红,崔学锋,张瑞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10)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微组构、吸附、解吸和基本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 张树文.重庆大学 2018
[2]微波辐射下煤体热力响应及其流-固耦合机制研究[D]. 李贺.中国矿业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微波测量介电常数方法研究及应用[D]. 杨茗惠.沈阳工业大学 2018
[2]基于分子模拟的页岩气吸附与解吸数值模拟研究[D]. 黄海帆.贵州大学 2017
[3]可控源微波辐射下煤体甲烷解吸特性研究[D]. 朱怡然.中国矿业大学 2017
[4]超声波激励下岩石的物理力学特征试验研究[D]. 汪洋.中国矿业大学 2017
[5]四川页岩气开发的环境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曾宇.西南石油大学 2016
[6]超临界CO2作用后页岩微观结构与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D]. 罗亚煌.重庆大学 2016
[7]微波材料复介电常数三维分布测试技术研究[D]. 徐金秋.电子科技大学 2016
[8]W波段准光腔法复介电常数测试系统的研究[D]. 刘莹.电子科技大学 2016
[9]微波照射下岩石损伤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 孟振.西安科技大学 2014
[10]超声波促进页岩气解吸及改善渗流特性的机理和实验研究[D]. 吴昌军.西南石油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58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58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6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