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莺歌海盆地乐东地区石英裂隙内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制约

发布时间:2021-01-06 08:55
  莺歌海盆地乐东地区是我国典型高温超压天然气勘探领域,其关键储层黄流组砂岩以天然气富含CO2为特征,对其中石英颗粒内裂隙包裹体的研究能为CO2来源和天然气成藏信息提供重要线索。本文通过对黄流组砂岩石英颗粒内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黄流组砂岩石英颗粒内正常捕获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55~165℃与170~180℃两个温度区间,流体包裹体成分为CO2(气)和H2O(液)两种或CO2(气)和CO2(液)、H2O(液)三种。这些特征表明乐东地区黄流组至少经历两期富含CO2的热液活动,记录了埋藏晚期无机CO2在火山活动或深大断裂发育期充注成藏的信息。 

【文章来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40(01)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莺歌海盆地乐东地区石英裂隙内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制约


莺琼盆地构造纲要图与地层综合柱状图

包裹体,石英,海盆,岩相


这些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反映出存在高温捕获和非均一捕获现象,而且同时存在于同一样品的不同包裹体组合内(见3.1)。虽然从包裹体研究的三个基本假设来看[18-20],这些数据似乎无效,但这些数据表明在包裹体形成过程中存在正常捕获、高温捕获和非均一捕获三种同时共存迹象,这就说明通过石英裂隙的流体处于特殊状态下,可能为非均一流体。对包裹体成分测试表明存在CO2和H2O两种物质不同相态的组合,这也间接证明包裹体被捕获时地质流体可能为溶有CO2非均一地层水。结合石英裂隙内包裹体组合特征、均一温度及包裹体成分特征,可认为石英裂隙内包裹体记录了高温背景下溶有CO2的地层水在裂隙内运移的信息。续表1

直方图,包裹体,海盆,均一温度


续表1富集于石英颗粒愈合缝隙内包裹体组合有效数据显示乐东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呈现出155~165 ℃及170~185 ℃两个主温度区间,这说明莺琼盆地乐东地区黄流组内包裹体是富含CO2热液活动的记录,黄流组储层至少经历两期富CO2热液活动,结合盆地埋藏史(图5[21])分析形成时期大约为1.8~2 Ma左右,恰好是莺歌海盆地在上新世特别是第四纪(1.9 Ma)发生晚期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具有大量CO2气生成时期[6-8,22],从而在盆地石英颗粒裂隙内留下记录,而这一时期恰恰是盆地开始快速沉降、底辟活动与超压发育时期[6,22],也就是说石英颗粒裂隙内包裹体记录了富含CO2热液活动信息,反应出热液运移时期存在火山活动或深大断裂发育现象[12, 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复杂沉积成岩场有利储层评价预测技术及其在南海西部海域的应用[J]. 尤丽,张迎朝,杨希冰,吴仕玖,招湛杰,代龙,钟佳,徐守立.  中国海上油气. 2018(02)
[2]莺歌海盆地底辟类型及侵入方式[J]. 宋瑞有,于俊峰,韩光明,郝德峰,李文龙.  世界地质. 2017(04)
[3]南海北部莺—琼盆地CO2成因与成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J]. 徐新德,张迎朝,熊小峰,甘军,梁刚.  海洋地质前沿. 2017(07)
[4]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特征分析[J]. 刘平,李绪深,唐圣明,李文龙,童传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1)
[5]控制储层中异常高孔带发育的成岩作用——以琼东南盆地西部崖城区为例[J]. 苏奥,陈红汉,贺聪,雷川,雷明珠,刘妍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7(02)
[6]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储层成岩作用机理及孔隙演化[J]. 郇金来,漆智,杨朝强,吴倩,甘永年,王瑞丽.  地质科技情报. 2016(01)
[7]莺歌海盆地LD区块地层超压对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及其地质意义[J]. 段威,罗程飞,刘建章,田金强,吕波,丁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9)
[8]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大型海底扇成因及沉积储层特征[J]. 钟泽红,刘景环,张道军,何小胡,张迎朝,刘小燕,尤丽,刘新宇.  石油学报. 2013(S2)
[9]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J]. 谢玉洪,刘平,黄志龙.  天然气工业. 2012(04)
[10]中国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J]. 刘震,朱文奇,孙强,金博,许晓明,张厚福.  石油学报. 2012(01)

博士论文
[1]南海北部主要盆地泥底辟/泥火山发育演化与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D]. 张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
[2]莺琼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成藏动力学研究[D]. 黄保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成岩作用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D]. 吕孝威.成都理工大学 2014
[2]利用重磁资料研究莺—琼盆地构造分界及其两侧断裂特征[D]. 张瑾爱.长安大学 2013
[3]莺歌海盆地成岩作用研究与孔隙演化[D]. 高煜婷.东北石油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60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60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