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油区稀油油藏开发实践及技术攻关方向
发布时间:2021-01-07 00:00
吐哈油区稀油油藏经历30 a的开发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稀油油藏高效开发的方法。由于主力油田稀油油藏多为特低渗—低渗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低含水开发阶段采用强采强注面积井网,采油速度较高,开发效果较好;中—高含水阶段及时采取了井网加密等对策,短期为减缓递减、稳定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油田开发初期的强注强采也影响了主力层的驱油效率和采收率,尤其是进入特高含水期,无效注水循环严重,套损井和停产井增多,造成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常规措施治理难度大,稀油油藏开发进入低速低效开采阶段。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开发效果,积极开展注气提高采收率、纳米微球复合调驱及转变渗流场等室内研究和矿场先导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形成一系列多元类型油藏分类提高采收率和提高开发效果的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吐哈油区稀油油藏自然递减率有望由19.8%逐步降至11.0%,采收率将提高2.00%~3.00%。
【文章来源】:新疆石油地质. 2020,41(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吐哈油区主力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开采曲线
进入高含水期后,一方面,通过加强精细地层对比、流动单元划分以及平面、纵向及层内剩余油研究,并结合注水专项治理工作,编制了精细注采调控和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案[7-9]。共实施各种注水调控措施1 370井次,平均强化注水量5 084 m3/d,控制注水量3 690 m3/d,转移水量8 774 m3/d,稀油油藏自然递减、含水上升率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图2)。另一方面,围绕台北凹陷西部富油区,强化断块圈闭研究,精雕细刻储集层分布,累计发现22个建产区块(以低含油饱和度、小断块为主,分布零散),新增储量3 876×104t,建成产能70×104t,2018年产油量31.7×104t,占稀油当年产量的51.8%。由于滚动新区含油面积小(0.5~2.1 km2),储量丰度低(32×104~149×104t/km2),当年发现当年建成投产,初期采油速度高(3.00%~8.40%),递减快,目前采油速度仅为0.83%。综上所述,吐哈油区稀油油藏在快速建产、快速提高阶段采出程度、快速回收建设投资方面,形成了一套能及时满足中国对稀油产量需要的高效开发方法,但也给水驱后期稳油控水和提高采收率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结合生产数据和水驱油室内实验分析,进一步得到不同地层压力下含水率变化规律[11-13],即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越高,水驱采收率越高,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后,随地层压力下降,水驱采收率越来越低(图4)。由于实际油藏在整个水驱过程中地层压力逐年下降,导致含水率变化规律也逐渐向低压含水率变化曲线转变,这是造成水驱采收率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图4 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黏低渗油田新型水驱规律的建立及应用[J]. 李瑞升,李冬艳,高文君.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9(04)
[2]渗吸驱油的机理研究[J]. 李传亮,毛万义,吴庭新,朱苏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19(06)
[3]底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动用状况预测方法[J]. 郭长永,熊启勇,邓伟兵,孔新民,赵风凯,李冬冬. 新疆石油地质. 2019(04)
[4]特高含水期油藏平面分区调控方法[J]. 崔传智,李松,杨勇,王步娥,王建,黄迎松,吴忠维. 石油学报. 2018(10)
[5]采出液含水对生产气油比的影响规律[J]. 胡绍彬,徐庆龙,郭玲玲,王鹏,刘少克. 石油学报. 2018(01)
[6]驱替过程中重力舌进特征的核磁共振可视化实验[J]. 狄勤丰,张景楠,叶峰,王文昌,陈会娟,华帅. 石油学报. 2017(10)
[7]特高含水期新型水驱特征曲线[J]. 王继强,石成方,纪淑红,李冠林,陈映桥.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6)
[8]雁20块堵水技术研究与应用[J]. 周波,杜洪荣,单慧玲,刘富,赵荣.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2)
[9]两种驱替特征曲线特性对比[J]. 徐君,高文君,彭玮,王鹏,万永红,周婕. 新疆石油地质. 2007(02)
[10]丘陵油田开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J]. 李福垲,周波,盛建荣,刘小燕,梁文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06)
本文编号:2961490
【文章来源】:新疆石油地质. 2020,41(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吐哈油区主力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开采曲线
进入高含水期后,一方面,通过加强精细地层对比、流动单元划分以及平面、纵向及层内剩余油研究,并结合注水专项治理工作,编制了精细注采调控和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案[7-9]。共实施各种注水调控措施1 370井次,平均强化注水量5 084 m3/d,控制注水量3 690 m3/d,转移水量8 774 m3/d,稀油油藏自然递减、含水上升率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图2)。另一方面,围绕台北凹陷西部富油区,强化断块圈闭研究,精雕细刻储集层分布,累计发现22个建产区块(以低含油饱和度、小断块为主,分布零散),新增储量3 876×104t,建成产能70×104t,2018年产油量31.7×104t,占稀油当年产量的51.8%。由于滚动新区含油面积小(0.5~2.1 km2),储量丰度低(32×104~149×104t/km2),当年发现当年建成投产,初期采油速度高(3.00%~8.40%),递减快,目前采油速度仅为0.83%。综上所述,吐哈油区稀油油藏在快速建产、快速提高阶段采出程度、快速回收建设投资方面,形成了一套能及时满足中国对稀油产量需要的高效开发方法,但也给水驱后期稳油控水和提高采收率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结合生产数据和水驱油室内实验分析,进一步得到不同地层压力下含水率变化规律[11-13],即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越高,水驱采收率越高,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后,随地层压力下降,水驱采收率越来越低(图4)。由于实际油藏在整个水驱过程中地层压力逐年下降,导致含水率变化规律也逐渐向低压含水率变化曲线转变,这是造成水驱采收率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图4 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黏低渗油田新型水驱规律的建立及应用[J]. 李瑞升,李冬艳,高文君.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9(04)
[2]渗吸驱油的机理研究[J]. 李传亮,毛万义,吴庭新,朱苏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19(06)
[3]底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动用状况预测方法[J]. 郭长永,熊启勇,邓伟兵,孔新民,赵风凯,李冬冬. 新疆石油地质. 2019(04)
[4]特高含水期油藏平面分区调控方法[J]. 崔传智,李松,杨勇,王步娥,王建,黄迎松,吴忠维. 石油学报. 2018(10)
[5]采出液含水对生产气油比的影响规律[J]. 胡绍彬,徐庆龙,郭玲玲,王鹏,刘少克. 石油学报. 2018(01)
[6]驱替过程中重力舌进特征的核磁共振可视化实验[J]. 狄勤丰,张景楠,叶峰,王文昌,陈会娟,华帅. 石油学报. 2017(10)
[7]特高含水期新型水驱特征曲线[J]. 王继强,石成方,纪淑红,李冠林,陈映桥.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6)
[8]雁20块堵水技术研究与应用[J]. 周波,杜洪荣,单慧玲,刘富,赵荣.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2)
[9]两种驱替特征曲线特性对比[J]. 徐君,高文君,彭玮,王鹏,万永红,周婕. 新疆石油地质. 2007(02)
[10]丘陵油田开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J]. 李福垲,周波,盛建荣,刘小燕,梁文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06)
本文编号:2961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6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