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突泉盆地高精度重磁电特征及其构造格架
发布时间:2021-01-16 01:11
松辽盆地西部及外围中生界是新近确定的东北油气资源新区的主力层系,其盆地内部地层展布、构造样式、油气成藏组合条件等均不明确,油气资源潜力研究程度较低。笔者以内蒙古东北部突泉盆地为主要研究区,通过高精度重力、磁力和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揭示了突泉盆地深部地层结构形态并评价油气资源潜力。综合勘探成果显示:盆地内沉积地层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逐渐倾斜,即沉积地层向盆地中心延伸,其埋深逐渐加大,马吉拉胡一带可能为盆地中心;突泉盆地内部存在区域性断裂13条,断裂走向以NE、NW向为主,这些断裂构成了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架,控制着研究区内中生界和上古生界的隆凹格局及沉积地层发育;并圈定了北部次凸、德泉次凹、白子庙次凹、东南次凸4个中生代构造单元。这些认识和成果为下一步油气资源勘探工作部署提供了盆地深部结构方面的重要证据,也对在东北油气资源新区(松辽盆地西部及外围)进行上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46(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图5MT2测线二维连续介质反演电阻率(a)及地质解释(b)剖面图Fig.5Twodimensionalresistivityprofile(a)andgeologicalinterpretationmap(b)ofsurveylineMT2
图5MT2测线二维连续介质反演电阻率(a)及地质解释(b)剖面图Fig.5Twodimensionalresistivityprofile(a)andgeologicalinterpretationmap(b)ofsurveylineMT2图6MT3测线二维连续介质反演电阻率(a)及地质解释剖面(b)图Fig.6Twodimensionalresistivityprofile(a)andgeologicalinterpretationmap(b)ofsurveylineMT3间长,控制了该区中生界底面的构造面貌,呈北凹南凸的构造形态。3.2构造单元划分研究区1∶20万地质图①(图7中75号点左右)显示,在地表可见花岗岩脉断续出露,从地质角度推测地下深部存在火成岩分布。或许由于地表岩脉遭受风化破碎程度较强、深部岩脉较细(电法MT点248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第46卷①吉林省地质局.1∶20万突泉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长春:吉林省地质局,1977.
图7MT4测线二维连续介质反演电阻率(a)及地质解释(b)剖面图Fig.7Twodimensionalresistivityprofile(a)andgeologicalinterpretationmap(b)ofsurveylineMT4距500m),在MT4线地表有岩脉出露区却没有高电阻反映;还有一种可能是以往对风化破碎程度较高的岩性在认识上存在差别,岩脉有可能是火山岩,故古生界顶面不确定是否有火成岩的存在。因此,在古生界顶面未推测火山岩的分布范围。综合研究区内地层构造展布特征,基底起伏、隆凹格局、断裂、地层、重磁电区域异常特征和重磁电解译等资料(图2-图8),本文对研究区中生界进行构造单元划分。中生界地层发育于突泉盆地南部坳陷区。受古生界基底隆起以及多期次的断裂共同控制,在区内表现为断陷区。利用重磁异常形态,结合MT资料地质解释成果,以及地质与岩石物理资料,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对区内重磁骨干测线进行重磁异常正反演拟合,估算古生界顶面深度,编绘重磁工作区古生界顶面埋深图,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图8)。①北部次凸: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的水泉镇以西地区(图8)。走向总体为WNW向,长约15km,宽约6km,控制面积为68.4km2。海西期花岗岩自西北向东南侵入,致使基底上隆,中生界长期遭受剥蚀,残留较保受F1、F3断裂控制,两侧下降、物源充足,厚度大,形成“地垒”式的北部凸起。据中生界底面起伏形态,总体呈现南深北浅的斜坡式基底。南部底面最深为0.8km,北部最浅为0.4km。②德泉次凹:主体位于研究区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兴安岭中段突泉盆地高Mg#火山岩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与地球化学特征[J]. 李永飞,孙守亮,郜晓勇. 地质与资源. 2013(04)
[2]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新层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与认识[J]. 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李永飞,张健,王杰,方慧,钟清. 地质通报. 2013(08)
[3]松辽盆地外围油气新区中生代地层研究新进展[J]. 丁秋红,陈树旺,张立君,郑月娟,王杰,张健. 地质通报. 2013(08)
[4]松辽盆地外围中生代盆地的岩石物性——以突泉盆地和乌兰盖盆地为例[J]. 钟清,方慧,李晓昌,袁永真,刘畅往,高保屯,卢景奇. 地质通报. 2013(08)
[5]内蒙古突泉盆地ZK-WJT钻井下侏罗统红旗组生烃潜力[J]. 蒋兴超,陈树旺,唐友军,张健,苏飞. 地质通报. 2013(08)
[6]内蒙古突泉盆地中侏罗统万宝组碎屑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源区的制约[J]. 王杰,陈树旺,丁秋红. 地质通报. 2013(08)
[7]内蒙古突泉盆地双低阻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方慧,钟清,陈树旺. 地质通报. 2013(08)
[8]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区寿山沟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 公繁浩,黄欣,陈树旺,郑月娟,张健,苏飞. 地质通报. 2013(08)
[9]突泉盆地磁性体重力场剥离的方法技术及岩体三维显示[J]. 刘玲,张明华,田黔宁,尚龙平. 物探与化探. 2013(02)
[10]基于重磁电资料的TC盆地地层结构特征研究[J]. 李琴,陈立卿. 石油物探. 2013(01)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格架[D]. 李宁.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7985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46(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图5MT2测线二维连续介质反演电阻率(a)及地质解释(b)剖面图Fig.5Twodimensionalresistivityprofile(a)andgeologicalinterpretationmap(b)ofsurveylineMT2
图5MT2测线二维连续介质反演电阻率(a)及地质解释(b)剖面图Fig.5Twodimensionalresistivityprofile(a)andgeologicalinterpretationmap(b)ofsurveylineMT2图6MT3测线二维连续介质反演电阻率(a)及地质解释剖面(b)图Fig.6Twodimensionalresistivityprofile(a)andgeologicalinterpretationmap(b)ofsurveylineMT3间长,控制了该区中生界底面的构造面貌,呈北凹南凸的构造形态。3.2构造单元划分研究区1∶20万地质图①(图7中75号点左右)显示,在地表可见花岗岩脉断续出露,从地质角度推测地下深部存在火成岩分布。或许由于地表岩脉遭受风化破碎程度较强、深部岩脉较细(电法MT点248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第46卷①吉林省地质局.1∶20万突泉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长春:吉林省地质局,1977.
图7MT4测线二维连续介质反演电阻率(a)及地质解释(b)剖面图Fig.7Twodimensionalresistivityprofile(a)andgeologicalinterpretationmap(b)ofsurveylineMT4距500m),在MT4线地表有岩脉出露区却没有高电阻反映;还有一种可能是以往对风化破碎程度较高的岩性在认识上存在差别,岩脉有可能是火山岩,故古生界顶面不确定是否有火成岩的存在。因此,在古生界顶面未推测火山岩的分布范围。综合研究区内地层构造展布特征,基底起伏、隆凹格局、断裂、地层、重磁电区域异常特征和重磁电解译等资料(图2-图8),本文对研究区中生界进行构造单元划分。中生界地层发育于突泉盆地南部坳陷区。受古生界基底隆起以及多期次的断裂共同控制,在区内表现为断陷区。利用重磁异常形态,结合MT资料地质解释成果,以及地质与岩石物理资料,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对区内重磁骨干测线进行重磁异常正反演拟合,估算古生界顶面深度,编绘重磁工作区古生界顶面埋深图,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图8)。①北部次凸: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的水泉镇以西地区(图8)。走向总体为WNW向,长约15km,宽约6km,控制面积为68.4km2。海西期花岗岩自西北向东南侵入,致使基底上隆,中生界长期遭受剥蚀,残留较保受F1、F3断裂控制,两侧下降、物源充足,厚度大,形成“地垒”式的北部凸起。据中生界底面起伏形态,总体呈现南深北浅的斜坡式基底。南部底面最深为0.8km,北部最浅为0.4km。②德泉次凹:主体位于研究区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兴安岭中段突泉盆地高Mg#火山岩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与地球化学特征[J]. 李永飞,孙守亮,郜晓勇. 地质与资源. 2013(04)
[2]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新层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与认识[J]. 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李永飞,张健,王杰,方慧,钟清. 地质通报. 2013(08)
[3]松辽盆地外围油气新区中生代地层研究新进展[J]. 丁秋红,陈树旺,张立君,郑月娟,王杰,张健. 地质通报. 2013(08)
[4]松辽盆地外围中生代盆地的岩石物性——以突泉盆地和乌兰盖盆地为例[J]. 钟清,方慧,李晓昌,袁永真,刘畅往,高保屯,卢景奇. 地质通报. 2013(08)
[5]内蒙古突泉盆地ZK-WJT钻井下侏罗统红旗组生烃潜力[J]. 蒋兴超,陈树旺,唐友军,张健,苏飞. 地质通报. 2013(08)
[6]内蒙古突泉盆地中侏罗统万宝组碎屑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源区的制约[J]. 王杰,陈树旺,丁秋红. 地质通报. 2013(08)
[7]内蒙古突泉盆地双低阻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方慧,钟清,陈树旺. 地质通报. 2013(08)
[8]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区寿山沟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 公繁浩,黄欣,陈树旺,郑月娟,张健,苏飞. 地质通报. 2013(08)
[9]突泉盆地磁性体重力场剥离的方法技术及岩体三维显示[J]. 刘玲,张明华,田黔宁,尚龙平. 物探与化探. 2013(02)
[10]基于重磁电资料的TC盆地地层结构特征研究[J]. 李琴,陈立卿. 石油物探. 2013(01)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格架[D]. 李宁.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79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7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