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21-01-20 10:33
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资源量丰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29.3×108 t,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深埋5 500 m碳酸盐岩缝洞体的描述精度低、流动模式多样、模拟预测难度大,注水窜流易造成油井暴性水淹,导致采收率低仅为15.9%,此类油藏开发是世界级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地球物理描述、地质建模、注水注气和酸压改造等提高采收率系列技术,单元应用后储量动用率提高了42%,同时已提高采收率2.3%,对同类深层、超深层强非均质性油藏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文章来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41(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RTM全波场成像(a)与散射波成像(b)效果对比
图1 RTM全波场成像(a)与散射波成像(b)效果对比基于分频炮域叠前时间偏移成像,通过不同频率的能量叠合,描述大尺度缝洞结构。当高、中低频能量一致性较好时,表明一般为单室溶洞,充填较均质;而当高、中低频能量不一致时,往往为大型溶洞系统,不均质性较强。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软件[16](KARSTSIM),在模拟算法方面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对各偏微分控制方程进行数值离散,使用改进约束压力残差CPR(Constrained Pressure Residual)预处理与代数多重网格AMG(Algebraic Multigrid)线性方程解法相结合的算法求解。基于非结构化网格,对大尺度裂缝和溶洞进行嵌入显式处理与计算,小尺度裂缝和孔洞发育区根据其分布特征,采用变重耦合的分区模拟,有效划分溶洞区、裂缝区与溶孔区,区与区之间任意组合、精细计算之间流动量,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减少运算工作量。应用软件产油量预测符合率达到85.1%,与常规商业软件相比,符合率提高了近一倍。3.2 缝洞型油藏试井技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气驱动用储量计算方法[J]. 朱桂良,孙建芳,刘中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2]基于生产动态数据的井间储层连通性识别方法[J]. 王任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3]基于高频衰减梯度的碳酸盐岩溶洞储集体规模识别方法——以塔河油田岩溶古河道溶洞储集体为例[J]. 胡华锋,鲍典,马灵伟,胡起. 石油物探. 2018(06)
[4]高含水期大孔道渗流特征及定量描述方法[J]. 吴忠维,崔传智,杨勇,黄迎松,刘志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4)
[5]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分布及油气地质基础问题[J]. 马永生,何登发,蔡勋育,刘波. 岩石学报. 2017(04)
[6]碳酸盐岩储层多级交替酸压技术研究[J]. 刘建坤,蒋廷学,周林波,周珺,吴峙颖,吴沁轩. 石油钻探技术. 2017(01)
[7]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特征及分类分级地质建模[J]. 李阳,侯加根,李永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4)
[8]中国古生界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战略思考[J]. 康玉柱. 天然气工业. 2015(09)
[9]塔河地区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特征与开发实践[J]. 鲁新便,胡文革,汪彦,李新华,李涛,吕艳萍,何新明,杨德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03)
[10]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氮气采油机理及实践[J]. 惠健,刘学利,汪洋,杨占红,陈勇. 新疆石油地质. 2015(01)
本文编号:2988885
【文章来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41(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RTM全波场成像(a)与散射波成像(b)效果对比
图1 RTM全波场成像(a)与散射波成像(b)效果对比基于分频炮域叠前时间偏移成像,通过不同频率的能量叠合,描述大尺度缝洞结构。当高、中低频能量一致性较好时,表明一般为单室溶洞,充填较均质;而当高、中低频能量不一致时,往往为大型溶洞系统,不均质性较强。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软件[16](KARSTSIM),在模拟算法方面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对各偏微分控制方程进行数值离散,使用改进约束压力残差CPR(Constrained Pressure Residual)预处理与代数多重网格AMG(Algebraic Multigrid)线性方程解法相结合的算法求解。基于非结构化网格,对大尺度裂缝和溶洞进行嵌入显式处理与计算,小尺度裂缝和孔洞发育区根据其分布特征,采用变重耦合的分区模拟,有效划分溶洞区、裂缝区与溶孔区,区与区之间任意组合、精细计算之间流动量,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减少运算工作量。应用软件产油量预测符合率达到85.1%,与常规商业软件相比,符合率提高了近一倍。3.2 缝洞型油藏试井技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气驱动用储量计算方法[J]. 朱桂良,孙建芳,刘中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2]基于生产动态数据的井间储层连通性识别方法[J]. 王任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3]基于高频衰减梯度的碳酸盐岩溶洞储集体规模识别方法——以塔河油田岩溶古河道溶洞储集体为例[J]. 胡华锋,鲍典,马灵伟,胡起. 石油物探. 2018(06)
[4]高含水期大孔道渗流特征及定量描述方法[J]. 吴忠维,崔传智,杨勇,黄迎松,刘志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4)
[5]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分布及油气地质基础问题[J]. 马永生,何登发,蔡勋育,刘波. 岩石学报. 2017(04)
[6]碳酸盐岩储层多级交替酸压技术研究[J]. 刘建坤,蒋廷学,周林波,周珺,吴峙颖,吴沁轩. 石油钻探技术. 2017(01)
[7]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特征及分类分级地质建模[J]. 李阳,侯加根,李永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4)
[8]中国古生界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战略思考[J]. 康玉柱. 天然气工业. 2015(09)
[9]塔河地区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特征与开发实践[J]. 鲁新便,胡文革,汪彦,李新华,李涛,吕艳萍,何新明,杨德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03)
[10]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氮气采油机理及实践[J]. 惠健,刘学利,汪洋,杨占红,陈勇. 新疆石油地质. 2015(01)
本文编号:2988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8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