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西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成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2 17:28
  川西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有十余口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勘探前景良好,但由于川西北部地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与米仓山前缘断褶带的交汇处,多期构造叠加和演化过程造成天然气成藏条件复杂,深埋藏环境下的碳酸盐岩油气源对比较为困难。为进一步明确天然气成藏规律,本文依托石油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油气地质成藏理论等学科理论,采用野外调查和岩心采样与室内实验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详细探讨了与川西北部地区茅口组天然气成藏相关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天然气的来源,并在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与认识:(1)川西北地区二叠系及以下地层共发育6套有效烃源岩,与茅口组成藏可能相关的烃源岩有四套,分别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其中筇竹寺组最为优质,其次为龙马溪组、龙潭组和茅口组。(2)川西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全部为高、过成熟干气,不同构造带天然气成因类型和来源不同。河湾场构造天然气以高、过成熟油型气为主,主要来源于志留系烃源岩;矿山梁构造和吴家坝构造天然气以高成熟油型气为主,来自于茅口组自身烃源岩;双鱼石构造主要为高成熟煤型气,来自... 

【文章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川西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成藏研究


图1-1技术路线图??6??

川西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成藏研究


图2-1川西北部地区构造位置图(据孙晓猛,2010;王鼐,2016)??(I.茂县-汶川断裂带;II.映秀-北川断裂带;III.安县-灌县断裂带(马角坝断裂带);IV.广元-大邑断裂带;V.??正源-朱家坝断裂带)??

川西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成藏研究


图3-1下寒武统筑竹寺组烃源岩厚度分布图??研究表明,川西北部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厚度在100m?380m之间,其中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元朝天-矿山梁一带和绵阳-梓潼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温热年代学在沉积盆地研究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北部为例[J]. 田云涛,袁玉松,胡圣标,邱楠生.  地学前缘. 2017(03)
[2]四川中江气田沙溪庙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对比[J]. 王玲辉,赵虎,沈忠民,袁东山,田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3]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勘探方向[J]. 厚刚福,周进高,谷明峰,姚倩颖,杨柳,潘立银,郝毅.  海相油气地质. 2017(01)
[4]塔中地区深层低丰度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评价及其对油气藏贡献[J]. 霍志鹏,姜涛,庞雄奇,汪文洋,陈君青,宋建阳,沈卫兵,潘志鸿.  地球科学. 2016(12)
[5]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特征、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J]. 魏国齐,王志宏,李剑,杨威,谢增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1)
[6]川西北构造样式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王鼐,魏国齐,杨威,王秀姣.  中国石油勘探. 2016(06)
[7]塔中地区深层碳酸盐岩烃源岩原始TOC恢复与有效性定量评价[J]. 李倩文,庞雄奇,陈践发,霍志鹏.  非常规油气. 2016(04)
[8]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J]. 宋晓波,隆轲,王琼仙,许国明.  海相油气地质. 2016(01)
[9]四川盆地西北部晚震旦世—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天然气勘探[J]. 谷志东,殷积峰,姜华,张宝民,李秋芬,袁苗,翟秀芬,张黎,杨帆.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1)
[10]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储层特征与勘探方向[J]. 杨光,汪华,沈浩,杨雨然,贾松,陈文,朱华,李毅.  天然气工业. 2015(07)

博士论文
[1]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D]. 王欣欣.成都理工大学 2017
[2]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 李延钧.西南石油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气源及成藏特征[D]. 吉小强.西南石油大学 2017
[2]四川盆地中三叠雷口坡组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D]. 孙腾蛟.成都理工大学 2014
[3]川西北部地区二叠系地震地质综合研究[D]. 陈丽.成都理工大学 2013
[4]川西与川中地区T3-K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比[D]. 陈婷.成都理工大学 2012
[5]四川盆地P-T天然气资源评价[D]. 刘文磊.东北石油大学 2011
[6]龙门山北段地下水动力特征及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 程建.成都理工大学 2010
[7]川东北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分析[D]. 王积宝.浙江大学 2010
[8]川西坳陷中段烃源岩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D]. 陈俊.成都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93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93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