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大庆油田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4 18:22
  卫星地区地处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太平屯背斜构造东翼斜坡上,其葡萄花油层是大庆油田外围地区中最主要产层之一。但其储层厚度较薄,储层非均质程度强。随着进入开发中后期,卫星地区产量逐步降低,含水率逐渐增高,油水分布越加复杂,对于进一步研究可采剩余油的分布及其挖潜措施显得及其重要。本文在吸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卫星地区的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地层层序学原理,通过标准层控制目的层,再以油层组-小层-时间单元从大到小的顺序逐级对比的方式对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进行各级层序井与井之间的精细对比,从而建立本区的地层格架。在其基础之上对该地区进行沉积微相研究,通过识别岩电对应关系,建立测井相模式,对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各小层进行沉积微相精细刻画。利用研究区孔渗数据、砂岩数据、隔夹层数据等,从层内、层间、平面三方面对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进行宏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最后在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对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可采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与预测。从而解决了卫星地区分层混乱,沉积微相识别不准确,储层非均质原因不清、可采剩余油分布难以确定等问题,为实现大庆油田稳产的目标...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庆油田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性质研究


区域位置图

葡萄花油层,顶区,域构造,卫星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7图 1.2 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顶区域构造图1.2 沉积演化泉头组至嫩江组沉积期,整个盆地已从断陷发展阶段进入坳陷发展阶段,此时是松辽盆地坳陷最发育的极盛时期,也是储层发育极盛时期[54-61]。在中部含油组合沉积期,整个湖盆周边共发育五个主要沉积体系,即北部沉积体系,齐齐哈尔沉积体系,英台沉积体系,保康沉积

曲线,决口扇沉积,对比标志,堤岸


第二章 卫星地区葡萄画油层高精度地层格架研究流期内的最大洪水漫流沉积和多期河沉积中的最大洪水漫流沉积,后者因、更稳定、电测曲线特征更突出,常用作参照层。漫流沉积相沉积物颗粒积在其下的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相比颗粒更粗,砂质含量越高,所以电测 SP 曲线幅值小幅高起,GR 曲线远离泥岩基线,微电位(RMN)和微梯度起,与漫流沉积物之下的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沉积电测曲线有所不同。在花油层 P 3 小层底部就发育一套漫流沉积。沉积一套质纯细腻、具有水线表现为微电极、微梯度小凸起的细粉砂岩,如图 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叠覆式三角洲——一种特殊的浅水三角洲[J]. 尹太举,张昌民,朱永进,杨威,叶继根,蔡文,代盈营.  地质学报. 2014(02)
[2]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发育与实例分析[J]. 朱筱敏,潘荣,赵东娜,刘芬,吴冬,李洋,王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3]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方法——以松辽盆地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J]. 刘宗堡,杨铁军,龚勋,刘洪涛,刘云燕.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3(04)
[4]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J]. 朱筱敏,刘媛,方庆,李洋,刘云燕,王瑞,宋静,刘诗奇,曹海涛,刘相男.  地学前缘. 2012(01)
[5]升平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 孟令邦.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09)
[6]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油藏类型分析[J]. 潘文强.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06)
[7]卫星-升平地区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J]. 王开燕,孙吉爽,李建军,王妍,陈彦志,徐清彦.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11)
[8]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述[J]. 张云鹏,汤艳.  海洋地质前沿. 2011(03)
[9]断层在卫星油田葡萄花油气成藏中的重要作用[J]. 张美玲,刘国振,张士奇,周仁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32)
[10]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J]. 张昌民,尹太举,朱永进,柯兰梅.  沉积学报. 2010(05)

博士论文
[1]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萨葡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剩余油研究[D]. 范广娟.东北石油大学 2011
[2]葡萄花油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D]. 余成林.中国石油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单砂体精细解剖及剩余油分析[D]. 李达.东北石油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18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018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6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