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试井数据约束的随机地质建模方法
发布时间:2021-02-27 11:28
传统的随机模拟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由于很少考虑动态资料而不能反映压力、产量等动态特征。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试井动态资料约束的随机地质建模方法,即由传统的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初始模型;再利用试井资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修正初始模型,使之与试井测试结果相匹配。在修正地质模型中,采用解析解和数值解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井底压力,可节约90%以上的计算时间。实例表明,修正后的模型符合试井测试(动态)资料,提高了地质模型的精度。
【文章来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0,55(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图1 两区均质油藏偏心井模型示意图
利用五口井测井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建立该井组的属性模型。为了简化研究,模型垂向上假设为1层,平面网格步长为20m,总网格数为1600(40×40×1)个,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初始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如图2所示。建立初始模型参数场后,需要利用试井测试的井底压力对模型的参数场进行修正。研究区四口采油井均有压力降落试井资料。利用A、B、C三口井的资料构建目标函数,采用前述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压力数据,将D井作为后验井进行符合率分析、验证。
图4为经过试井压力拟合后的渗透率和孔隙度模型,与拟合前的模型(图2)相比,经过模拟退火的扰动后,储层参数的整体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修正后的模型不仅能反映储层静态参数的分布特征,同时新模型很好地符合了试井的压力数据,比原模型更接近真实的地质模型。图4 经过试井压力拟合(本文方法)后的孔隙度(a)和渗透率(b)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磁—地震联合研究深层火山岩储层——以辽东凹陷火山岩勘探为例[J]. 徐桂芬,何展翔,石艳玲,董卫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04)
[2]复杂构造建模技术在地震反演中的应用[J]. 叶迪,程志国,郑伟,钦黎明,卞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S1)
[3]MCSEM和地震AVA数据联合反演储层物性[J]. 彭国民,徐凯军,杜润林,刘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5)
[4]提高油藏地质建模精度的几点认识[J]. 宋力,宋慧莹. 石化技术. 2015(02)
[5]低渗两区复合油藏注水井试井解释模型[J]. 巨亚锋,于九政,郭方元,晏耿成,李明.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07)
[6]井震联合地质建模技术在扶杨油层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 杨懋新,刘金平,王允清,赵秀红,孟繁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S1)
[7]陡坡带复杂地质模型的建立[J]. 宋建国,刘励云,周廷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04)
[8]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及其在叠前储层参数反演中的应用[J]. 路鹏飞,杨长春,郭爱华,王真理,刘鹏.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01)
[9]一种定量评价储集层地质模型不确定性的方法[J]. 霍春亮,刘松,古莉,郭太现,杨庆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05)
[10]利用试井信息确定储集层非均质性[J]. 廖新维,沈平平,杨永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S1)
本文编号:3054165
【文章来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0,55(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图1 两区均质油藏偏心井模型示意图
利用五口井测井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建立该井组的属性模型。为了简化研究,模型垂向上假设为1层,平面网格步长为20m,总网格数为1600(40×40×1)个,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初始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如图2所示。建立初始模型参数场后,需要利用试井测试的井底压力对模型的参数场进行修正。研究区四口采油井均有压力降落试井资料。利用A、B、C三口井的资料构建目标函数,采用前述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压力数据,将D井作为后验井进行符合率分析、验证。
图4为经过试井压力拟合后的渗透率和孔隙度模型,与拟合前的模型(图2)相比,经过模拟退火的扰动后,储层参数的整体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修正后的模型不仅能反映储层静态参数的分布特征,同时新模型很好地符合了试井的压力数据,比原模型更接近真实的地质模型。图4 经过试井压力拟合(本文方法)后的孔隙度(a)和渗透率(b)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磁—地震联合研究深层火山岩储层——以辽东凹陷火山岩勘探为例[J]. 徐桂芬,何展翔,石艳玲,董卫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04)
[2]复杂构造建模技术在地震反演中的应用[J]. 叶迪,程志国,郑伟,钦黎明,卞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S1)
[3]MCSEM和地震AVA数据联合反演储层物性[J]. 彭国民,徐凯军,杜润林,刘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5)
[4]提高油藏地质建模精度的几点认识[J]. 宋力,宋慧莹. 石化技术. 2015(02)
[5]低渗两区复合油藏注水井试井解释模型[J]. 巨亚锋,于九政,郭方元,晏耿成,李明.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07)
[6]井震联合地质建模技术在扶杨油层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 杨懋新,刘金平,王允清,赵秀红,孟繁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S1)
[7]陡坡带复杂地质模型的建立[J]. 宋建国,刘励云,周廷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04)
[8]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及其在叠前储层参数反演中的应用[J]. 路鹏飞,杨长春,郭爱华,王真理,刘鹏.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01)
[9]一种定量评价储集层地质模型不确定性的方法[J]. 霍春亮,刘松,古莉,郭太现,杨庆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05)
[10]利用试井信息确定储集层非均质性[J]. 廖新维,沈平平,杨永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S1)
本文编号:3054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05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