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萨中油田采出水中油珠粗粒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8 04:08
  经过多年的水驱开发,大庆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后期。油田采出液的综合含水率达到95%以上,含油污水处理量不断增大。另外随着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等的大规模应用,油水分离难度加大,导致油田污水处理站污水沉降罐增多、管汇繁杂,含油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负荷率不断升高,因此有必要开展采出水油水分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提高当前油田生产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本文基于油水分离机理,分析了粗粒化技术提高油水分离效率的机理,利用粗粒化实验装置,结合等流原理和油藏理论,开展采出水油珠粗粒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破乳剂和粗粒化能增加油珠的直径,减少直径小于1μm的油珠,增加分离的效率。当三者同时作用时,处理效果最好,除油率可达80%以上,以实验最大流量5.76m3/d计算,处理后的污水中粒径小于1μm的油滴浓度为0,与现场大罐相比,处理效率是其568倍;粗粒化和分离器组合处理效率是现场大罐的266倍;药剂和分离器组合处理效率是现场大罐的261倍。粗粒化技术显著地提高了油水分离效率,可以增加油田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沉降罐个数,简化地面管汇流程,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节能降耗,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萨中油田采出水中油珠粗粒化研究


图2.1处理前的接油样??

关系图,含油量,空白,粒径


表2-2破乳剂效果评价数据??药|加药量|空白含油量|加药含油量|空白|加药|?|??齐丨J?ppm?mg/1?mg/1?Dio?Dio?^?10??A?350.58?145.86?1.88?1.81?2.34?1.31??B?335.54?151.86?1.57?1.83?2.33?1.39??C?5?345.15? ̄?165.92?1.02? ̄1.85?2.40?1.27?? ̄?D?374.24?142.34?1.25? ̄1.75?2.49?1.46??E???400.01?153.43?1.47? ̄ ̄1.96?2.73? ̄?1.72??A?466.87? ̄?63.45?1.25?+1.96?12.30?7.5??B?430.64?58.68? ̄ ̄?1.44? ̄?2.1?17.07?10.16??C?10?290.46? ̄?70.31? ̄?1.33?2.13?7.66?4.30??D?273.78? ̄?72.43? ̄?1.58?—2_18?9.14?5.35??"E???375.46?80.68? ̄ ̄?1.66? ̄?2.04?11.67"?7.16??A?380.31? ̄?27.34? ̄?1.57?—2.35?89.75?49.31?? ̄B?462.13? ̄?54.05?一?1.58? ̄2.37?24.51?14.50??C?20?393.48?"?55.53? ̄?1.44? ̄2.41?20.12?12.19??D?436.95?97.43?—?1.76?

分离器,沉降,并流,总流量


果明显增加,但是A的分离效果是最好的。每个药剂的油滴粒径存在区别,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用最小10%的粒径Pkj再做一次实验。??从图2.3可以看出第一个药剂样品是原始接油样,第二个药剂是加入破乳剂样,第??三个药剂是现场絮凝的过程,可以看出药品与原始接油样品产生反应,第四个药剂是反??应完成后的油水分离状态。表明这个实验的效果十分明显,是可行的。??由图2.2可知,药剂加入量是10mg/l的时候,五种药品中依旧是前两种效果好。但??是药剂加入量提高到20mg/l的时候,第一个药品A的效果要远远高于另外的四种。???同样根据空白样、加入破乳剂样测量出的含油量、粒径分布数据,可以通过公式得??到油珠直径小于lpm油珠含量(:1(^和相对油珠直径小于lpm油珠含量?1@值,具体见??表2-2与图2.4。是指粒径小于lpm油滴占总油量的比例。??PIO??丨60??&0?.?■?.麵????????;??40?"-?"-A??30?顯?+8??20?_?+C??mug?-?w?D??;■'?揭?^;;?::^:::'??。mmmmm?^^8??■■■■■■國?■■■■■?_?L遽?Maui■■國:丨杂?Wmum?^?....—??A?B?C?O?E????5ppm?壽?tm?2〇ppm??图2.?4加入不同药剂相对最小10%粒径PIO值与加药量关系图??收集并流分离器,由于分离器可以配备不同的沉降杯数,是每个沉降杯总流量的均??匀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粗粒化处理的材料优选[J]. 孙婉婷.  化工设计通讯. 2016(05)
[2]油田污水在新型油水分离器中的实验研究[J]. 刘承婷,韩洪升,刘保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19)
[3]膜分离技术概述[J]. 陈麟凤.  能源与环境. 2011(02)
[4]聚结—气浮法处理含油污水[J]. 李洪敏,娄世松,张凤华,李飞,李秋红,赵杉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09(04)
[5]泵循环再生式核桃壳过滤器处理含油污水[J]. 万大军,于征,王洋,秦军,魏巍.  贵州化工. 2007(05)
[6]旋流器内液滴聚结机理的研究[J]. 李雪斌,袁惠新.  矿山机械. 2006(07)
[7]油田开发后期地面工艺技术研究进展[J]. 袁智君,郑钦祥,于敬哲,于愚江.  石油规划设计. 2005(05)
[8]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J]. 陈李斌.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5(03)
[9]高温优势菌生物膜法处理采油废水[J]. 邹克华,隋峰,曹明伟,张圆,唐运平.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05)
[10]胜利油田采油废水污染现状及达标处理技术探讨[J]. 闫毓霞,王志强,杨怀杰.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2(02)

博士论文
[1]活性聚合物热力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 杨华.北京交通大学 2016
[2]聚合物驱采油污水深度净化技术的研究[D]. 任广萌.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加剂粗粒化后利用聚并等流分离器处理含油污水实验研究[D]. 柳默潇.东北石油大学 2014
[2]粗粒化技术处理含油废水试验研究[D]. 张小艳.武汉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70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070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5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