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细粒混积岩类型与湖盆演化的耦合关系
发布时间:2021-03-20 19:44
综合钻井、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详细研究了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混积岩的混积类型、不同类型细粒混积岩的成因、垂向分布以及古湖泊水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混积岩包括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和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等2种混积类型;自下而上主要由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夹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发育段,过渡为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夹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发育段;表明了由潮湿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明显的深水湖泊,演化为水体较浅、盐度均一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不明显的湖泊环境,并建立了高水位早期-高水位中-晚期-低水位期的湖泊演化模式.在湖泊高水位早期阶段的早-中期和高水位中-晚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主要是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在湖泊高水位早期阶段的晚期,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在湖泊低水位时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是氧化还原条件.总体上,适量的陆源供给(粘土矿物和石英含量均小于22%)会促进有机质富集,而过量的陆源碎屑输入以及碳酸盐的快速沉淀都会导致有机质被稀释.
【文章来源】:地球科学. 2020,45(10)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济阳坳陷构造地质简图(a);沾化凹陷南北向构造单元组成及主要沉积地层分布(b);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分布简图(c)
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具有相对较高的CIA*值,平均为84.5,表明该类型沉积时湖盆流域遭受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Bomou et al.,2013)以及较强降雨的影响.较强的降雨可为湖盆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引起湖平面上升(Jiang et al.,2007;Smith et al.,2014).同时,不断增加的淡水输入量,促进了湖泊水体的分层(Carroll and Bohacs,2001).淡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有利于鱼类等生物的繁殖(Jiang et al.,2007).综上所述,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沉积于潮湿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的水体分层的湖泊环境中.2.2 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
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主要为浅灰色-棕色,岩心手标本主要呈块状构造,且岩心和镜下薄片观察均未见生物扰动构造,指示该类型沉积时季节性气候不明显(图3).一般贫氧-缺氧的水体环境不利于底栖生物的活动,不利于生物扰动构造的发育(Bruhn,1999).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集中分布于沙三段下亚段的上部(图2),镜下薄片观察可见少数层段中介形虫化石具有定向排列特征,说明了牵引流的影响比较明显(图3).而大部分层段中介形虫化石不具定向性,且粉砂石英主要呈棱角-次棱角状分散分布,说明石英粉砂可能为较干旱气候下的风成成因,而并非来自于大陆径流.碳酸盐矿物主要为隐晶方解石,与粘土矿物均匀混合(图3),隐晶方解石的成因与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类似,主要形成于湖上层藻类的光合作用.该类型中未见鱼骨化石,说明湖水表层水体的含氧量较少,推断该时期湖水分层不明显.总体上,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的粘土矿物含量与石英含量大致相当,粘土矿物含量主要分布于12%~40%之间,平均为26%,石英含量主要分布于14%~45%之间,平均为20%.方解石平均含量为46%,白云石含量普遍较低,平均低于5%.TOC含量稍低于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主要分布于1.9%~7.7%之间,平均为3.2%.该类型具有相对较低的CIA*、B/Ga、Mg/Ca、Fe/Mn、V/Cr和Ba/Al比值,说明湖水的盐度较低,湖水的含氧量相对较高,古气候也相对干旱少雨,导致了湖平面下降.相对较低的盐度和相对较高的含氧量可能说明表层湖水与底层湖水发生了水体循环,导致该时期湖水盐度和含氧量整体较均一.因此,认为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沉积于水体较浅、盐度均一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不明显的湖水环境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细粒混积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为例[J]. 邓远,蒲秀刚,陈世悦,鄢继华,时战楠,张伟,韩文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9(06)
[2]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地质特征与页岩油勘探潜力[J]. 周立宏,陈长伟,韩国猛,杨飞,马建英,周可佳,张伟,黄传炎. 地球科学. 2019(08)
[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盐韵律层页岩油富集机理[J]. 李乐,王自翔,郑有恒,陈凤玲,吴世强,漆智先,刘爱武. 地球科学. 2019(03)
[4]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J]. 朱红涛,刘可禹,朱筱敏,姜在兴,曾洪流,陈开远. 地球科学. 2018(03)
[5]湖相细粒混合沉积岩岩石类型划分: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J]. 张少敏,操应长,朱如凯,葸克来,王健,朱宁,户瑞宁. 地学前缘. 2018(04)
[6]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混合沉积岩特征及控制因素[J]. 鄢继华,邓远,蒲秀刚,周立宏,陈世悦,焦玉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01)
[7]古近纪湖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J]. 李国山,王永标,卢宗盛,廖卫,宋国奇,王学军,徐兴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6)
[8]Geobi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formation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 in Paleogene[J]. LI GuoShan,WANG YongBiao,LU ZongSheng,LIAO Wei,SONG GuoQi,WANG XueJun,XU XingYou.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4(05)
本文编号:3091562
【文章来源】:地球科学. 2020,45(10)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济阳坳陷构造地质简图(a);沾化凹陷南北向构造单元组成及主要沉积地层分布(b);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分布简图(c)
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具有相对较高的CIA*值,平均为84.5,表明该类型沉积时湖盆流域遭受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Bomou et al.,2013)以及较强降雨的影响.较强的降雨可为湖盆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引起湖平面上升(Jiang et al.,2007;Smith et al.,2014).同时,不断增加的淡水输入量,促进了湖泊水体的分层(Carroll and Bohacs,2001).淡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有利于鱼类等生物的繁殖(Jiang et al.,2007).综上所述,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沉积于潮湿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的水体分层的湖泊环境中.2.2 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
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主要为浅灰色-棕色,岩心手标本主要呈块状构造,且岩心和镜下薄片观察均未见生物扰动构造,指示该类型沉积时季节性气候不明显(图3).一般贫氧-缺氧的水体环境不利于底栖生物的活动,不利于生物扰动构造的发育(Bruhn,1999).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集中分布于沙三段下亚段的上部(图2),镜下薄片观察可见少数层段中介形虫化石具有定向排列特征,说明了牵引流的影响比较明显(图3).而大部分层段中介形虫化石不具定向性,且粉砂石英主要呈棱角-次棱角状分散分布,说明石英粉砂可能为较干旱气候下的风成成因,而并非来自于大陆径流.碳酸盐矿物主要为隐晶方解石,与粘土矿物均匀混合(图3),隐晶方解石的成因与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类似,主要形成于湖上层藻类的光合作用.该类型中未见鱼骨化石,说明湖水表层水体的含氧量较少,推断该时期湖水分层不明显.总体上,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的粘土矿物含量与石英含量大致相当,粘土矿物含量主要分布于12%~40%之间,平均为26%,石英含量主要分布于14%~45%之间,平均为20%.方解石平均含量为46%,白云石含量普遍较低,平均低于5%.TOC含量稍低于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主要分布于1.9%~7.7%之间,平均为3.2%.该类型具有相对较低的CIA*、B/Ga、Mg/Ca、Fe/Mn、V/Cr和Ba/Al比值,说明湖水的盐度较低,湖水的含氧量相对较高,古气候也相对干旱少雨,导致了湖平面下降.相对较低的盐度和相对较高的含氧量可能说明表层湖水与底层湖水发生了水体循环,导致该时期湖水盐度和含氧量整体较均一.因此,认为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沉积于水体较浅、盐度均一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不明显的湖水环境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细粒混积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为例[J]. 邓远,蒲秀刚,陈世悦,鄢继华,时战楠,张伟,韩文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9(06)
[2]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地质特征与页岩油勘探潜力[J]. 周立宏,陈长伟,韩国猛,杨飞,马建英,周可佳,张伟,黄传炎. 地球科学. 2019(08)
[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盐韵律层页岩油富集机理[J]. 李乐,王自翔,郑有恒,陈凤玲,吴世强,漆智先,刘爱武. 地球科学. 2019(03)
[4]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J]. 朱红涛,刘可禹,朱筱敏,姜在兴,曾洪流,陈开远. 地球科学. 2018(03)
[5]湖相细粒混合沉积岩岩石类型划分: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J]. 张少敏,操应长,朱如凯,葸克来,王健,朱宁,户瑞宁. 地学前缘. 2018(04)
[6]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混合沉积岩特征及控制因素[J]. 鄢继华,邓远,蒲秀刚,周立宏,陈世悦,焦玉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01)
[7]古近纪湖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J]. 李国山,王永标,卢宗盛,廖卫,宋国奇,王学军,徐兴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6)
[8]Geobi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formation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 in Paleogene[J]. LI GuoShan,WANG YongBiao,LU ZongSheng,LIAO Wei,SONG GuoQi,WANG XueJun,XU XingYou.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4(05)
本文编号:3091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09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