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构型与储层特征——以库车坳陷北部阿合组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30 01:36
库车坳陷北部下侏罗统阿合组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但是岩相变化快、砂体构型复杂、储层相对致密、非均质性强,制约了油气勘探。通过建立露头基干剖面、横向砂体追踪、砂体构型精细描述、针对性取样和储层实验分析,分析砂体的垂向建造、横向展布规律及不同岩相的储集性能,结果表明:阿合组纵向上有大型砂砾质辫状水道-侧积坝-纵向砂坝、中型砂砾质辫状水道-横向砂坝-滨湖复合砂体、小型砂质辫状水道-斜列砂坝等3种沉积建造。其中中型辫状水道-横向砂坝储集性能相对较优,有利储层主要是槽状交错层理砂质细砾岩、板状交错层理中砂岩和低角度平行层理细砂岩。研究区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均是有利勘探方向。
【文章来源】:岩性油气藏. 2020,3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库车坳陷北部阿合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及砂体建造
(1)沉积构造。小型砂质辫状水道-斜列坝沉积建造的厚度为8~12 m,砂质辫状水道以中、细砂岩为主[图7(a)],底部冲刷面不明显,局部可见少量砾石滞留沉积(厚度为0.3~0.5 m),向上粒度变细,局部残留沙纹层理泥质粉砂岩及泥岩,见水道横向迁移形成的楔状交错层理。斜列坝发育低角度板状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图7(b)]。(2)砂体构型。小型砂砾质辫状水道-斜列坝沉积建造主要发育在层序Ⅲ中。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靠近前缘的主水道侧翼,水动力、携沙能力弱,因此辫状水道沉积物偏细,以砂质为主,水道滞留沉积相对较少。辫状水道侧向迁移和侧翼曲流化过程中形成的侧积砂坝,被后期分支水流切割形成斜列坝。斜列坝砂体走向斜交水流方向,在上游斜交迎水位置粒度粗,在下游斜交汇水位置粒度细。在库东剖面识别的一个小型砂质辫状水道-斜列坝复合砂体厚度可达30~40 m,延伸距离为80~100 m,其中小型河道厚度为0.3~0.5 m,延伸距离为4~6 m;中部斜列坝砂体厚度为0.2~0.3 m,延伸2~3 m;上部斜列坝砂体厚度为0.5~0.6 m,延伸距离为10~20 m;总体表现为斜列坝砂体和水道砂体互层叠置的特征(图8)。图8为图7(a)小型砂质辫状水道-斜列坝复合砂体构型。
(1)沉积构造。大型砂砾质辫状水道-侧积坝-砂坝砂体沉积建造的厚度为15~20 m,底部为灰色或棕灰色块状滞留沉积,主要为砂质细砾岩和中砾岩,发育大型水道冲刷面[图3(a)]、发育块状或槽状交错层理,砾石沿前积层定向排列,厚度为0.5~1.0 m。中上部为灰色厚层板状交错层理,含砾粗砂岩—含砾中砂岩,砾石沿层面富集[图3(b)],局部发育小型水道滞留沉积砂质细砾岩,侧向被发育高角度斜层理的中砂岩披盖,单期水道砂体厚度为3~4 m。(2)砂体构型及成因。大型砂砾质辫状水道-侧积坝-纵向砂坝沉积建造在阿合组层序Ⅰ下部和层序Ⅱ中上部相对发育。阿合组沉积早期,在晚三叠世沼泽平原基础上湖泊初始伸展形成了较大可容纳空间,物源供给充足、近山口沉积坡度相对较大,河道宽而浅、分支少,砾质或砂砾质沉积物发育。在侧翼,由于单期水道的迁移,形成相对细的、砂砾质或含砾砂质侧积砂坝,但是单期侧积坝在多期强水动力河道的改造下仅有部分残留。因此在复合河道下部形成了厚层块状混杂沉积的砾岩及砂砾岩,夹残留的砂砾岩或含砾砂岩侧积砂坝。随着水动力减弱,相对顺直的水流开始侵蚀侧岸的沉积物,主河道向侧岸迁移,砂砾质沉积物逐渐披覆在原河道位置。由于相对顺直的河道迁移缓慢且迁移距离小,披覆砂砾质沉积还要受顺河流方向的侵蚀,因此在原河道位置形成厚层纵向砂坝砂体,图4为图3(a)大型砂砾质辫状水道-侧积坝-纵向砂坝沉积建造的砂体构型图,局部发育小型砂砾质水道。纵向砂坝平行水流方向分布,上游端相对较粗,下游端为低角度切面,发育中、高角度的交错纹层,纵向上形成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本文编号:3108595
【文章来源】:岩性油气藏. 2020,3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库车坳陷北部阿合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及砂体建造
(1)沉积构造。小型砂质辫状水道-斜列坝沉积建造的厚度为8~12 m,砂质辫状水道以中、细砂岩为主[图7(a)],底部冲刷面不明显,局部可见少量砾石滞留沉积(厚度为0.3~0.5 m),向上粒度变细,局部残留沙纹层理泥质粉砂岩及泥岩,见水道横向迁移形成的楔状交错层理。斜列坝发育低角度板状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图7(b)]。(2)砂体构型。小型砂砾质辫状水道-斜列坝沉积建造主要发育在层序Ⅲ中。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靠近前缘的主水道侧翼,水动力、携沙能力弱,因此辫状水道沉积物偏细,以砂质为主,水道滞留沉积相对较少。辫状水道侧向迁移和侧翼曲流化过程中形成的侧积砂坝,被后期分支水流切割形成斜列坝。斜列坝砂体走向斜交水流方向,在上游斜交迎水位置粒度粗,在下游斜交汇水位置粒度细。在库东剖面识别的一个小型砂质辫状水道-斜列坝复合砂体厚度可达30~40 m,延伸距离为80~100 m,其中小型河道厚度为0.3~0.5 m,延伸距离为4~6 m;中部斜列坝砂体厚度为0.2~0.3 m,延伸2~3 m;上部斜列坝砂体厚度为0.5~0.6 m,延伸距离为10~20 m;总体表现为斜列坝砂体和水道砂体互层叠置的特征(图8)。图8为图7(a)小型砂质辫状水道-斜列坝复合砂体构型。
(1)沉积构造。大型砂砾质辫状水道-侧积坝-砂坝砂体沉积建造的厚度为15~20 m,底部为灰色或棕灰色块状滞留沉积,主要为砂质细砾岩和中砾岩,发育大型水道冲刷面[图3(a)]、发育块状或槽状交错层理,砾石沿前积层定向排列,厚度为0.5~1.0 m。中上部为灰色厚层板状交错层理,含砾粗砂岩—含砾中砂岩,砾石沿层面富集[图3(b)],局部发育小型水道滞留沉积砂质细砾岩,侧向被发育高角度斜层理的中砂岩披盖,单期水道砂体厚度为3~4 m。(2)砂体构型及成因。大型砂砾质辫状水道-侧积坝-纵向砂坝沉积建造在阿合组层序Ⅰ下部和层序Ⅱ中上部相对发育。阿合组沉积早期,在晚三叠世沼泽平原基础上湖泊初始伸展形成了较大可容纳空间,物源供给充足、近山口沉积坡度相对较大,河道宽而浅、分支少,砾质或砂砾质沉积物发育。在侧翼,由于单期水道的迁移,形成相对细的、砂砾质或含砾砂质侧积砂坝,但是单期侧积坝在多期强水动力河道的改造下仅有部分残留。因此在复合河道下部形成了厚层块状混杂沉积的砾岩及砂砾岩,夹残留的砂砾岩或含砾砂岩侧积砂坝。随着水动力减弱,相对顺直的水流开始侵蚀侧岸的沉积物,主河道向侧岸迁移,砂砾质沉积物逐渐披覆在原河道位置。由于相对顺直的河道迁移缓慢且迁移距离小,披覆砂砾质沉积还要受顺河流方向的侵蚀,因此在原河道位置形成厚层纵向砂坝砂体,图4为图3(a)大型砂砾质辫状水道-侧积坝-纵向砂坝沉积建造的砂体构型图,局部发育小型砂砾质水道。纵向砂坝平行水流方向分布,上游端相对较粗,下游端为低角度切面,发育中、高角度的交错纹层,纵向上形成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本文编号:3108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0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