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刘峁塬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07:48
本文针对环江—刘峁塬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储层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储层质量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储层研究为主要目标,运用岩芯及薄片观察、压汞及物性分析等方法,以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充分调研前人研究成果并有力结合搜集的实验数据及分析测试结果,对研究区长6储层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根据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及测井相标志等各类相标志将研究区长6储层沉积相划分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程度较高,在对取得的砂体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砂层组砂体厚度及展布趋势进行了研究,其展布方向主要呈现出北东—南西向,部分呈现出南东—北西向展布;其次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及相关实验结果对研究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类型进行了分析,依据镜质体反射率、伊/蒙混层矿物、古地温、颗粒接触关系及孔隙类型等划分成岩作用阶段,研究认为该区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阶段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在对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相等特征将成岩相划分为五种类型,并对其平面展布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薄片镜下鉴定资料及物性、压汞实验及X衍射数据等...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来源
0.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储层研究概况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0.3.2 技术路线
0.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盆地构造及演化特征
1.1.1 盆地构造特征
1.1.2 盆地演化特征
1.2 沉积演化及地层特征
1.2.1 沉积演化特征
1.2.2 地层特征
第二章 沉积相分析
2.1 沉积相研究
2.1.1 沉积相标志
2.1.2 沉积相划分结果
2.2 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2.2.1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2.2.2 砂体厚度及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
3.1 成岩作用研究
3.1.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3.1.2 成岩阶段划分
3.2 成岩相划分
3.2.1 成岩相划分方法
3.2.2 成岩相划分结果
3.2.3 成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分析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组分特征
4.1.2 砂岩类型
4.1.3 岩石结构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
4.2.1 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4.2.2 物性垂向分布特征
4.3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4.3.1 孔隙特征
4.3.2 喉道特征
4.3.3 孔喉结构分类评价
第五章 储层分类评价
5.1 储层评价标准
5.2 储层综合评价
5.2.1 长6储层整体评价
3储层评价"> 5.2.2 长63储层评价
2储层评价"> 5.2.3 长62储层评价
1储层评价"> 5.2.4 长61储层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151370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来源
0.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储层研究概况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0.3.2 技术路线
0.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盆地构造及演化特征
1.1.1 盆地构造特征
1.1.2 盆地演化特征
1.2 沉积演化及地层特征
1.2.1 沉积演化特征
1.2.2 地层特征
第二章 沉积相分析
2.1 沉积相研究
2.1.1 沉积相标志
2.1.2 沉积相划分结果
2.2 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2.2.1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2.2.2 砂体厚度及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
3.1 成岩作用研究
3.1.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3.1.2 成岩阶段划分
3.2 成岩相划分
3.2.1 成岩相划分方法
3.2.2 成岩相划分结果
3.2.3 成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分析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组分特征
4.1.2 砂岩类型
4.1.3 岩石结构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
4.2.1 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4.2.2 物性垂向分布特征
4.3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4.3.1 孔隙特征
4.3.2 喉道特征
4.3.3 孔喉结构分类评价
第五章 储层分类评价
5.1 储层评价标准
5.2 储层综合评价
5.2.1 长6储层整体评价
3储层评价"> 5.2.2 长63储层评价
2储层评价"> 5.2.3 长62储层评价
1储层评价"> 5.2.4 长61储层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151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5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