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层内运移机理分析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1-04-22 03:48
前人对页岩气运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吸附-解吸附规律及其在微纳米孔喉中扩散流动的微观运移规律。页岩气的层内运移也会受到流体势的控制,介于页岩的孔渗特点,流体势的高低取决于孔隙流体压力。根据不同地质环境的孔隙流体压力差异,建立3种页岩气层内运移的理论模型:①褶皱中的层内运移模型;②差异剥蚀引起的层内运移模型;③有机质成熟度差异引起的层内运移模型。微观运移为层内运移提供必要的运移通道,层内运移进一步促进微观运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川东地区焦石坝断背斜开展页岩气层内运移机理研究。结果证明,川东地区焦石坝断背斜中,页岩气和孔隙压力分布情况与建立的层内运移模型相一致。通过页岩气的层内运移和微观运移规律研究,更有助于准确地找到油气勘探的"甜点区"。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0(1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页岩气流体势大小的影响因素
2 3种页岩气层内运移的理论模型
2.1 褶皱中的层内运移
2.2 差异剥蚀引起的层内运移
2.3 有机质成熟度差异引起的层内运移
3 页岩气层内运移与微观运移的关系
3.1 微观运移对层内运移的影响
3.2 层内运移对微观运移的影响
4 不同运移模式对焦石坝页岩气运移的影响
4.1 褶皱中的层内运移模式
4.2 差异剥蚀引起的层内运移
4.3 有机质成熟度差异引起的层内运移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启示——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J]. 周杨. 经济论坛. 2019(12)
[2]中美海相页岩气地质特征对比研究[J]. 王淑芳,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黄金亮,管全中.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9)
[3]页岩气渗流数学模型[J]. 夏阳,金衍,陈勉,陈康平. 科学通报. 2015(24)
[4]低渗透储层孔隙流体压力预测方法及应用[J]. 王斌,雍学善,潘建国,尹路,许多年,孔旭,瞿建华,谭开俊,黄玉.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2)
[5]致密页岩油气赋存运移机理及应用模型[J]. 孙亮,邱振,朱如凯,郭秋麟. 地质科技情报. 2015(02)
[6]Investigation of shale gas microflow with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J]. Xiao-Ling Zhang,Li-Zhi Xiao,Long Guo,Qing-Ming Xie. Petroleum Science. 2015(01)
[7]川东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远源成藏模式[J]. 王良军,王威,林良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8]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J]. 邓庆杰,胡明毅.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17)
[9]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J]. 郭彤楼,张汉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01)
[10]页岩气及其聚集机理研究[J]. 白兆华,时保宏,左学敏. 天然气与石油. 2011(03)
本文编号:3153102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0(1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页岩气流体势大小的影响因素
2 3种页岩气层内运移的理论模型
2.1 褶皱中的层内运移
2.2 差异剥蚀引起的层内运移
2.3 有机质成熟度差异引起的层内运移
3 页岩气层内运移与微观运移的关系
3.1 微观运移对层内运移的影响
3.2 层内运移对微观运移的影响
4 不同运移模式对焦石坝页岩气运移的影响
4.1 褶皱中的层内运移模式
4.2 差异剥蚀引起的层内运移
4.3 有机质成熟度差异引起的层内运移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启示——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J]. 周杨. 经济论坛. 2019(12)
[2]中美海相页岩气地质特征对比研究[J]. 王淑芳,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黄金亮,管全中.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9)
[3]页岩气渗流数学模型[J]. 夏阳,金衍,陈勉,陈康平. 科学通报. 2015(24)
[4]低渗透储层孔隙流体压力预测方法及应用[J]. 王斌,雍学善,潘建国,尹路,许多年,孔旭,瞿建华,谭开俊,黄玉.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2)
[5]致密页岩油气赋存运移机理及应用模型[J]. 孙亮,邱振,朱如凯,郭秋麟. 地质科技情报. 2015(02)
[6]Investigation of shale gas microflow with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J]. Xiao-Ling Zhang,Li-Zhi Xiao,Long Guo,Qing-Ming Xie. Petroleum Science. 2015(01)
[7]川东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远源成藏模式[J]. 王良军,王威,林良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8]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J]. 邓庆杰,胡明毅.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17)
[9]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J]. 郭彤楼,张汉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01)
[10]页岩气及其聚集机理研究[J]. 白兆华,时保宏,左学敏. 天然气与石油. 2011(03)
本文编号:3153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53102.html